简介
《在南宋打游击,从拯救文天祥开始》是由作者“青锋染墨人 ”创作编写的一本连载历史古代类型小说,卫行是这本小说的主角,这本书已更新96949字。
在南宋打游击,从拯救文天祥开始小说章节免费试读
夕阳西沉,将莲花山麓的义军营地笼罩在一片金红色的余晖中。卫行正与陈令查看新改进的弩机,忽闻营地外围传来一阵喧哗,间杂着马蹄声和纷沓的脚步声。值守的哨兵飞奔来报:“卫统领!吴和尚回来了!带回来好多人!”
卫行与陈令对视一眼,立即朝营门走去。远远便看见吴和尚那熟悉的高大身影,风尘仆仆的僧袍上沾满尘土,原本宽大的衣袖撕开了几道口子,脸上带着疲惫却欣慰的笑容。而他身后,黑压压地跟着一大群人,粗粗看去,竟有千人之众。
这些人大多衣衫褴褛,面黄肌瘦,有的背着简陋的包袱,有的拄着木棍,但眼神却都透着一种相似的渴望与决绝。他们中有健壮的农夫,有精悍的猎户,有面带沧桑的老兵,甚至还有一些半大的少年,安静地站在人群中,目光灼灼地望着营地中飘扬的旗帜。
“卫统领!”吴和尚见到卫行,加快步伐上前,合十行礼,声音沙哑却洪亮,“贫僧幸不辱命!”
卫行扶住他的手臂:“大师辛苦了!此番……”他目光扫过后面的人群,“收获颇丰啊!”
吴和尚苦笑一声,擦了擦额角的汗:“一言难尽。容贫僧稍后细禀。这些乡亲,都是从潮阳、海丰、乃至惠州一带聚拢来的。听闻我等抗击鞑虏,皆愿效死力!”
营地瞬间忙碌起来。赵茹早已闻讯赶来,指挥着后勤人员架起大锅,煮粥蒸饼,安排新来的人登记造册,检查身体。营地里原本还算宽敞的空地,顿时显得拥挤不堪。
是夜,中军帐内油灯明亮。吴和尚洗去风尘,换上一件干净僧衣,虽疲惫,精神却很好。他接过卫行递来的热水,一饮而尽,长舒一口气。
“这一路,不容易。”吴和尚开口,声音低沉下来,“先是去了潮阳。那边元军刚劫掠过几个村子,乡亲们家破人亡,心中憋着一团火。
一听说是卫统领您派人来招募,打的是劫鞑子粮、歼灭鞑子千户的‘岭南火种’旗号,当下就有两百多青壮要跟俺走。”
“但也不是处处顺利。”他叹了口气,“有些村子被鞑子吓破了胆,或者被那些投元的乡绅把持着,一听‘反元’,避之不及。俺只能夜里偷偷摸进村,找那些确实活不下去、有血仇的人家,悄悄说动几个带头的。”
“最难的是过揭阳那段。”吴和尚眼中闪过一丝后怕,“碰上一队元军押送粮草,俺们几百人躲在密林里,大气不敢出,躲了整整一天一夜。干粮吃完了,就嚼草根,喝山泉水。有几个后生忍不住想冲出去拼命,好歹被劝住了。”
他顿了顿,又道:“不过,也遇上不少义士。在惠州边上,遇到一伙溃散的宋军,约莫五六十人,领头的还是个都头,姓韩,叫韩猛,使得一手好枪棒,原是文丞相麾下的,在空坑被打散了,在山里躲了两个月,像没娘的孩儿。听说咱们这儿真跟鞑子干仗,还赢了张弘正,立马就带着弟兄们投奔来了,说总算找到能真杀鞑子的地方了!还有畲族的几个寨子,虽然没全来,也派了百十个好猎手,由他们头人的儿子领着,说要联手杀贼。”
卫行静静听着,能想象到这一路上的艰辛与危险。吴和尚凭借其僧侣身份和往日声望,穿州过府,周旋于各方势力之间,将这一盘散沙凝聚起来,其功不小。
“大师此行,功在千秋。”卫行郑重道。
吴和尚摆摆手:“贫僧只是跑了跑腿。真正让乡亲们肯舍命相随的,是卫统领您带着咱们在云卷峡、在鬼哭坳打出的名声!是‘岭南火种’这四个字!是让大家看到了,鞑子不是不可战胜的希望!”他语气振奋起来,“卫统领,人是带来了,足有一千三百余人。只是……良莠不齐,缺衣少食,更缺训练。接下来如何安置整编,才是大难题。”
卫行点头。一下子增加了一千多人,营地顿时人满为患,粮食、装备、营房、编制,都是迫在眉睫的问题,但这同样是义军发展壮大的关键契机,历战加入的乡勇,收编甄选后的俘虏,加上本次投军之人,义军可战之兵,已经超过两千五百人的关口,也是时候竖起一面正式的反元大旗,此番得派人去拜会文天祥,请求赐名,以宋廷的名义,继续发展壮大。
翌日,校场上黑压压站满了新老义军。卫行站在土台上,目光扫过台下。老兵们队列整齐,神情肃穆,身上带着历经战火的沉稳。新兵们则大多站得松散,脸上带着好奇、忐忑,甚至些许茫然,但眼底深处都藏着一团火。
“弟兄们!”卫行的声音清晰地传遍校场,“欢迎来到莲花山大营!从今日起,你们不再是任人欺压的流民、溃卒!你们是义军,是岭南的火种!”
台下安静下来,所有目光都聚焦在他身上。
“我知道,你们中有人失去了父母妻儿,有人被烧了房子夺了田地,有人看着袍泽倒在鞑子的刀下!你们来这里,不是为了混口饭吃,是为了报仇!是为了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不用再受鞑虏的欺压!”
人群中响起一阵低沉的附和声,许多人的眼睛红了,拳头暗暗攥紧。
“但是!”卫行话锋一转,声音陡然严厉,“光有一腔血勇,报不了仇,只会白白送死!鞑子的刀快,箭准,马强!我们要报仇,就得比他们更狠,更准,更懂得怎么打仗!”
他指着身边的老兵:“这些,是跟着我卫行从尸山血海里杀出来的老弟兄!他们能两次打败元军精锐,靠的不是蛮力,是纪律!是训练!是彼此信任,是同生共死!”
“从今天起,你们将被打散编入各队。老兵带新兵,能者教弱者!我要你们在一个月内,学会听鼓角辨号令,学会结阵冲锋,学会张弓搭弩!我会给你们最好的装备,”他指向军械营方向,“我们有自己的军械营,正在打造更锋利的刀,更强劲的弩!我们会尽量让你们吃饱肚子,”卫行顿了顿道:“但我们更需要你们流汗,甚至流血!”
“训练会很苦,军纪会很严!受不了的,现在就可以离开,我卫行绝不为难,还发给你路费干粮!但留下来的,就得守我义军的规矩!违令者,无论是谁,严惩不贷!”
校场上鸦雀无声。新兵们脸上的茫然渐渐被坚毅取代。
“现在,愿意留下的,向前一步!”
沉默片刻后,人群中不知谁先喊了一声:“留下!报仇!”
“报仇!”
“杀鞑子!”
声浪骤然爆发,一千三百余人,几乎同时向前踏出一步,脚步声沉重而整齐,震得地面微微作响。
接下来的日子,莲花山大营变成了一个巨大的练兵场,面对近三千人的庞大队伍,卫行彻夜未眠,脑海中反复推演着一支真正适合岭南作战的军队形态。他来自后世,深知模块化、特种化作战的精髓,结合当前宋军的编制习惯,一张全新的建军蓝图在他心中逐渐清晰。
翌日,他召集郭兴、陈令、吴和尚等所有骨干,在沙盘前详细阐述了他的整编构想。
卫行道:“我们义军已有三千之众,然而兵多而不精,不成章法。今日召集众将领议事,便是要重整编制,授予职事,拧成一股真正的战力!”
卫行接着道:“我们的敌人是蒙古铁骑,但我们的战场是岭南的山林水网,所以,我们不能学朝廷官军那样硬碰硬。”卫行指着沙盘上的山川模型,“我们的根基,必须是能在这山地里站住脚的步兵。”
他看向老将郭兴,“郭将军,我打算组建一支一千二百人的步兵军,由你任步军军使,这支步兵军要分为三部:五百长矛兵,由韩猛任都头,专门在山道林间结阵,是反骑兵的核心,四百藤牌兵,由蓝大山任都头,配合长矛兵,抵御箭矢和冲锋,最后三百刀斧手,交给黄槐,负责近身缠斗,收割被长矛阵阻滞的敌人。”
郭兴抚须点头,眼中精光一闪:“以长矛克骑,藤牌为辅,刀斧收割,此阵在山地,确是良策。”
“光能守还不够,我们得有足够强的远程火力。”卫行转向何绵,“何绵任强弩军军使,下辖九百人,设强弩手两都,不求射人,但求射马!把骑兵打成步兵,我们的胜算就大了。另设一都火箭都,专练火箭,配合水师或用于夜袭,火攻是我们的优势。”
何绵面色一肃:“属下遵命!”
接着,他望向李彪和陈令:“我们最大的优势,在于比敌人领先的火药兵器,我准备组建一支四百人的神机营,李彪任都头。二百人专职投掷‘爆竹雷’,用以惊马乱阵,一百人操持火油喷筒,用于守寨和近战,最后一百人,我们要尝试打造小型的霹雳炮和投石机,作为攻坚和远程压制的杀手锏。”
“至于机动力量,”卫行看向杨顺,“岭南马少,我们养不起大规模骑兵。杨顺,你的斥候队改制为斥候营,扩编至两百人,再给你一百轻骑,不求正面冲杀,只求传令、侦查、袭扰、追击败兵,做我全军的眼睛和耳朵!”他又补充道,“另外,传令红海湾的卫仲明,任水师都统,他的三百舟师是我们的水上奇兵,战时专打敌人的水路补给线。”
“设工兵营,石安任都头,领一百工兵,专职构筑工事、挖掘陷阱”卫行看向石安和卫子安,“卫子安,后勤医护扩编至一百五十人,粮草、医药,这是我们能持续打下去的命脉,万万不可有失。”
“最后,卫景方调任执法队任队长,吴和尚改任招募使,负责义军的招募及对外联络一职。赵茹任教阅官,下辖六十员“执律官”,选拔识字的书生、将士担任,“执律官”,每队设一人,职责为宣令、讲勇、传号,宣讲义军纪律条令,鼓舞士气,战时传令传号。”
整编令下,整个莲花山大营迅速运转起来。新老兵丁被打散重组,各归其职。
郭兴不负老将之名,每日亲自操演步兵阵法,藤牌如何滚进,长矛如何结阵,刀斧如何劈砍,章法严明。何绵的弩兵营占据了专门的山头,练习着精准射击。
卫行每日巡视各营,亲自示范,纠正动作,讲解战术。时间紧迫,元军不会留下太多喘息之机,这支以岭南山地为依托,以反骑兵、火器和水陆骚扰为战术核心的特殊军队,必须尽快形成战斗力。
与此同时,陈令的工匠营也日夜赶工,叮当声不绝于耳。新改进的刀枪、弩箭、以及那些威力渐增的“铁火罐”,被优先装备到训练刻苦、表现突出的部队,这也极大地刺激了新兵们的训练热情。
莲花山上,烽火燎原之势,已初见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