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喜欢看科幻末世小说的你,一定不能错过这本《深空征程》!由作者“陆雪孤菊”倾情打造,以98082字的篇幅,讲述了一个关于陆珵的精彩故事。快来一探究竟吧!
深空征程小说章节免费试读
半年的星际飞行,在人类文明存续的时间刻度里,既像一场漫长到窒息的煎熬,又似转瞬即逝的序曲。
当 “月盾” 防御基地的主控屏幕上,第一批核弹的 “目标抵达倒计时” 跳至 “00:00:00” 时,分布在地球地下城、月球堡垒、火星基地、方舟空间站的数十亿人类,同时屏住了呼吸 —— 这场持续近 30 年的备战,终于迎来了终极检验的时刻。
2056 年 1 月 12 日 14 时 37 分(地球协调时),首批 500 枚 “月盾 -Ⅲ 型” 核弹抵达小行星 C9527 的预定拦截点。
这些核弹自 2055 年 7 月发射后,在 3.8 亿公里的星际航程中,依托 “量子惯性制导系统” 完成了 127 次轨道修正 —— 每一次修正都基于 L1 拉格朗日点中继卫星传输的小行星实时轨迹数据,将瞄准误差从初始的 100 米压缩至最终的 8 米。
此刻,它们以 “品” 字形阵列环绕小行星,按预设的 “左 – 中 – 右” 三条平行线分布:左侧 167 枚瞄准小行星西经 30°-60° 的玄武岩密集区,中部 166 枚锁定赤道附近的裂隙带(由前期观测发现,宽约 5 公里,深约 20 公里),右侧 167 枚指向东经 30°-60° 的金属富集区(铁镍含量达 40%,是小行星结构的关键支撑)。
14 时 37 分 15 秒,第一枚位于中部阵列的核弹率先引爆。
在真空的宇宙中,没有声音传递,只有一束直径达 80 公里的银白色光球骤然绽放 —— 这是热核反应瞬间释放的能量,温度高达 2 亿摄氏度,足以汽化钢铁。0.03 秒后,光球迅速膨胀为半透明的等离子体云,冲击波以 12 公里 / 秒的速度向小行星表面推进。
紧接着,左右两侧的核弹按 “0.5 秒间隔” 依次引爆,500 个光球在小行星周围形成三道环形能量带,如同为这颗死亡天体套上了三层灼热的枷锁。
爆炸产生的物理效应远超预期:中部裂隙带在冲击波作用下,直接被撕裂成一道宽 12 公里、深 45 公里的巨型弹坑,坑底裸露的硅酸盐岩石瞬间熔化为岩浆,顺着坑壁流淌;
左侧玄武岩区的 167 枚核弹,炸飞了约 2.3 亿吨的表层物质,这些物质以 18 公里 / 秒的速度脱离小行星,形成一片弥散的 “碎片云”,其轨道经实时测算,与地球公转轨道的夹角偏差达 22°,彻底失去撞击地球的可能;
右侧金属富集区虽因材质坚硬未出现大规模碎裂,但也产生了数十条贯穿性裂纹,为后续核弹的深层引爆创造了条件。
位于小行星周围 500 公里处的 “哨兵 -Ⅶ” 系列观测卫星,以 0.01 秒 / 帧的超高帧率记录下了全过程。
这些卫星搭载的 “高分辨率光谱成像仪”,不仅捕捉到了爆炸的光学特征,还同步分析出冲击波对小行星内部结构的影响 —— 通过监测小行星重力场的微小波动,确认其核心密度出现局部下降,证明深层岩体已产生松动。
卫星数据经 L1 中继站传输(延迟约 42 分钟)后,首先抵达月球 “月盾” 基地的主控室。当屏幕上弹出 “弹坑深度 45 公里、碎片脱离率 12%、轨道偏移符合预期” 的红色确认框时,主控室里的数百名工作人员,几乎同时伸手按压面前的 “数据锁定键”—— 这些参数与 “文明 4 号” 超级计算机的预演结果偏差仅 3.2%,意味着 “初步拦截成功” 已成为既定事实。
15 时 20 分(地球协调时),联合政府通过全球同步信息系统发布公告。地下城的公共大厅里,200 英寸的全息屏幕亮起,公告内容以 234 种语言滚动播放:“首批拦截任务圆满完成,小行星结构已出现预期松动,后续行动将按计划推进。
人类文明的存续之战,已迈出关键性一步。” 公告下方,同步播放着卫星传回的爆炸画面 —— 尽管经过压缩,银白色的光球仍足以震撼人心。地下城的居民们先是短暂沉默,随即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有人挥舞着用合成纤维制成的人类联合旗帜,有人紧紧拥抱身边的亲友,孩子们则围着屏幕奔跑,呼喊着 “我们赢了”;
火星基地的穹顶下,30 万居民聚集在中央广场,看着画面中遥远的宇宙爆炸,自发唱起了《人类团结颂》(2045 年全球征集的文明传承歌曲);方舟空间站的舷窗边,10 名科研人员静静凝视着地球的方向,他们的防护服上,“存续” 二字在星光下格外清晰。
就在全球沉浸在初胜的喜悦中时,月球主控室的屏幕上,第二批 2000 枚核弹的 “目标抵达倒计时” 已进入最后 1 小时。这一批核弹的任务更为关键 —— 按 “文明 4 号” 的推演,它们需以 “线性三点引爆” 方式,在小行星赤道面的东、中、西三个关键节点(东经 120°、0°、西经 120°)同步爆炸,利用冲击波的叠加效应,将小行星主体分裂为 “两大两小” 四块,同时改变较小两块的轨道参数,使其偏离地球航线。
为确保精准,这批核弹搭载了 “自适应引信”,可根据小行星表面的硬度自动调整引爆深度(预设为地表下 10-15 公里)。
2056 年 1 月 13 日 09 时 12 分,第二批核弹抵达目标位置。然而,当主控室的 “引爆指令” 发出后,异常信号率先从西部节点传来:178 枚核弹中,有 42 枚未能按预设深度引爆 —— 它们在接触小行星表面时,因遭遇一层厚度达 8 公里的高密度金属壳(前期观测未发现,推测为小行星形成时的核心物质富集),引信误判为 “坚硬岩层”,提前在地表 2 公里处爆炸。
爆炸产生的冲击波被金属壳阻挡,仅在表面形成了浅坑,未能对小行星内部结构造成有效破坏。
09 时 12 分 03 秒,中部与东部节点的核弹相继引爆。中部节点的 667 枚核弹虽成功钻入地表下 12 公里,但因西部节点的爆炸未能形成协同冲击波,小行星内部的应力分布出现偏移,原本应贯穿赤道的裂隙仅延伸了 30 公里便停止;东部节点的 655 枚核弹效果稍好,炸飞了小行星东经 120° 处的一块约 500 亿吨的碎片(直径约 35 公里),该碎片经轨道测算,将以 1.2 倍地球公转速度向太阳系外围飘去,不会对地球造成威胁。
但整体而言,“分裂为四大块” 的目标彻底落空 —— 小行星主体仍保持着约 80% 的完整度,仅右侧(东经 90°-150°)被炸开一块体积约 200 亿吨的碎片(直径 28 公里),这块碎片在冲击波作用下,轨道与地球公转轨道的夹角变为 8°,虽不会直接撞击,但可能在飞掠地球时引发近地空间的碎片雨。
09 时 55 分,卫星传输的完整画面抵达月球主控室。
屏幕上,小行星主体的轮廓依然清晰,仅右侧缺了一块,原本应出现的 “四大块分裂” 场景并未出现。
主控室的氛围瞬间从沸腾降至冰点:数据员们手指飞快地敲击键盘,计算轨道偏移量 ——“文明 4 号” 的实时推演显示,小行星主体的轨道参数仅发生了 0.002° 的偏转,仍以 200 公里 / 秒的速度直指地球;负责拦截策略的科学家们则围在全息沙盘前,反复回放爆炸画面,试图找出偏差原因。
最终,“高密度金属壳” 的发现成为关键结论 —— 这一未知结构的存在,打破了前期所有的轨道与应力模拟,导致第二批拦截效果远低于预期。
联合政府在收到数据后的 15 分钟内,启动了 “信息管控预案”。
首先,切断所有非授权渠道的卫星数据传输,将 L1 中继站的信号优先级调整为 “仅向核心决策层开放”;其次,通过全球信息平台发布 “临时通讯调整公告”,内容称 “受太阳系高能粒子爆发影响,L1 中继卫星出现信号传输故障,
第二批拦截的实时画面需延迟 24 小时发布,期间将通过模拟动画展示预期效果”;
最后,针对不同区域实施分级管控:地下城的公共屏幕暂停播放小行星相关画面,转而播放 “防御计划建设历程” 纪录片;
月球基地的工作人员被要求签署 “临时保密协议”,禁止向外界透露任何数据偏差信息;火星基地与方舟空间站则以 “能源系统例行维护” 为由,暂时关闭了部分对外通讯链路。
管控措施的核心目的,是避免民众因 “拦截不及预期” 产生恐慌 —— 毕竟,地下城的 30 亿人、火星的 30 万人,若得知 “死亡威胁仍未解除”,极可能引发抢购物资、冲击设施等混乱,而此时的人类,已没有多余的精力应对内部动荡。为进一步稳定局势,联合政府还秘密调动了 “全球心理疏导团队”:在地下城的每个社区,配备 5 名专业心理师,通过 “线上咨询 + 线下讲座” 的方式,强化 “拦截计划仍在有序推进” 的认知;
在月球、火星基地,组织科研人员 “公开露面”,拍摄 “设备检修”“数据核对” 的短视频,通过官方渠道发布,营造 “一切正常” 的氛围。
就在核心决策层与科学家们紧急会商,探讨是否需要调整第三批核弹的拦截策略时,第三批 3000 枚核弹已按原计划完成了 90% 的航程。这批核弹于 2055 年 7 月 20 日发射,比第一批晚 10 天,搭载的是更先进的 “穿透式引信”—— 可穿透厚度达 15 公里的岩层或金属壳,引爆深度预设为地表下 20 公里,目标是 “利用第一批炸出的裂隙,对小行星核心实施精准打击”。
2056 年 1 月 15 日 06 时 00 分,第三批核弹抵达小行星周围。此时,科学家们已通过 “文明 4 号” 的紧急推演,确定了新的瞄准方案:将原本 “均匀分布” 的引爆点,集中到第一批炸出的西部弹坑(深 45 公里)、中部裂隙带(深 20 公里),以及第二批意外发现的东部金属壳薄弱区(东经 135°,经光谱分析,金属壳厚度仅 3 公里)。
主控室通过 “量子通讯链路”,向 3000 枚核弹同步传输了新的制导参数 —— 整个过程仅用了 0.8 秒,远超传统通讯的延迟极限。
06 时 00 分 30 秒,第一枚核弹在西部弹坑底部引爆。这一次,“穿透式引信” 成功钻入地表下 20 公里,直接触及小行星的硅酸盐核心。
爆炸产生的冲击波沿着弹坑的裂隙向四周扩散,瞬间在核心区引发 “链式崩解”—— 原本紧密的岩体出现无数细密的裂纹,如同被敲碎的玻璃。
随后,分布在中部裂隙带的 1200 枚核弹按 “0.1 秒间隔” 依次引爆,冲击波叠加形成一道贯穿小行星南北极的 “能量通道”,将其内部结构彻底撕裂;东部金属壳薄弱区的 800 枚核弹,则精准炸穿了 3 公里厚的金属壳,直接作用于核心,导致小行星东经 135° 处的结构完全崩塌。
当卫星画面在 1 小时后传回时,所有看到的人都愣住了:原本完整的小行星,已分裂成 10 块大小不一的碎片,最大的三块呈 “品” 字形分布,其余 7 块则散落在周围。“文明 4 号” 迅速完成数据测算:
脱离轨道的碎片:3 块,直径分别为 18 公里、15 公里、12 公里,质量均在 5×10^14 吨以下,轨道经测算将飞向木星方向,最终会被木星的引力捕获,成为其新的卫星;
擦边而过的碎片:4 块,直径 8-10 公里,质量约 1×10^14 吨,它们的轨道将在距离地球 150 万公里处与地球公转轨道交叉,虽不会直接撞击,但会在近地空间形成一片 “碎片云”,不过 “方舟” 空间站已提前调整轨道至安全区域,地下城的防空系统也可应对可能的微小碎片;
持续冲向地球的碎片:3 块,其中最大的一块直径 20 公里(质量约 8×10^15 吨,相当于 “希克苏鲁伯陨石” 的 8 倍),另外两块直径分别为 15 公里、12 公里(质量分别为 4×10^15 吨、2×10^15 吨)。经轨道模拟,这三块碎片将在 2056 年 3 月 10 日前后抵达地球轨道,若不拦截,20 公里的碎片若撞击陆地,将引发全球 15 级以上地震,冲击波覆盖半径达 3000 公里,尘埃会遮蔽阳光至少 10 年;若撞击海洋,将引发高约 300 米的超级海啸,淹没所有沿海城市,甚至深入内陆 200 公里。
但此刻,人类手中仍握有最后的王牌 ——7000 枚 “月盾 -Ⅳ 型” 核弹,这是 “月盾” 基地的 reserve 力量,每枚当量提升至 1.2 亿吨 TNT,配备 “多弹头分导系统”(一枚核弹可携带 6 枚分弹头,覆盖范围达 50 公里),且经过了 “抗碎片干扰” 改造,可在碎片云环境中稳定飞行。
“文明 4 号” 的推演显示,若集中所有 7000 枚核弹,对三块碎片实施 “分层拦截”—— 先炸碎 20 公里的最大碎片,再依次处理 15 公里、12 公里的碎片,至少有 92% 的概率将所有碎片炸至直径 1 公里以下(该尺寸可在地球大气层中完全烧毁,不会造成地面破坏)。
胜利的天平,终于开始向人类倾斜。
月球主控室的屏幕上,“拦截成功率预测” 的数值从第二批后的 38%,飙升至 89%;核心决策层迅速通过 “全球防御协调会议”,确定了 “集中所有力量,优先应对 20 公里碎片” 的最终策略;地下城、火星基地、方舟空间站的信息管控也适度放宽,联合政府发布了 “第三批拦截取得重大突破,剩余威胁可控” 的公告,虽未提及 20 公里碎片的具体威胁,但 “可控” 二字,已足以让数十亿人类重新燃起希望。
2056 年 1 月 20 日,月球 “月盾” 基地的 1000 座 “月盾 -Ⅳ 型” 发射器全部进入 “待发射状态”。
这些发射器经过了 72 小时的全面检修,燃料舱填满了以氦三为原料的核聚变推进剂,制导系统与 L1 中继卫星、“文明 4 号” 实现了 “三重同步”—— 确保每一枚核弹都能精准锁定目标。7000 枚核弹按 “批次划分”:
3000 枚用于拦截 20 公里碎片,2500 枚用于 15 公里碎片,1500 枚用于 12 公里碎片,每批次之间间隔 2 小时,以便卫星实时反馈效果,调整后续参数。
08 时 00 分(地球协调时),第一枚用于拦截 20 公里碎片的核弹发射。“月盾 -Ⅳ 型” 发射器的核聚变引擎喷出淡蓝色的火焰,推力达 3 万吨,将核弹以 15 公里 / 秒的速度送入预定轨道。随后,每隔 10 秒,便有一枚核弹升空,1000 座发射器如同 1000 支出鞘的利剑,在月球表面划出一道道蓝色的轨迹,朝着 3.2 亿公里外的碎片飞去。至 10 时 30 分,3000 枚核弹全部发射完毕,它们在太空中组成一道 “蓝色洪流”,朝着 20 公里碎片的方向疾驰。
2056 年 2 月 5 日,3000 枚核弹抵达 20 公里碎片的预定拦截点。
此时,这枚碎片已因太阳辐射压的影响,表面出现了轻微的熔融(温度约 800℃),但整体结构仍稳定。
核弹按预设的 “三层环绕阵列” 分布:外层 1000 枚瞄准碎片表面的玄武岩区,中层 1000 枚锁定金属富集区,内层 1000 枚直指核心裂隙带。
09 时 15 分,内层核弹率先引爆,1000 个光球在碎片核心处绽放,瞬间将其撕裂成数十块;0.5 秒后,中层核弹引爆,冲击波进一步扩大碎片的分裂范围;1 秒后,外层核弹引爆,将最大的几块次级碎片(直径约 5 公里)再次炸碎。
卫星画面显示,20 公里的碎片最终分裂成 127 块,其中最大的一块直径仅 0.8 公里,其余均在 0.5 公里以下 —— 完全达到了 “可被大气层烧毁” 的标准。
2056 年 2 月 7 日,2500 枚用于拦截 15 公里碎片的核弹完成任务。这枚碎片的结构相对松散,2500 枚核弹仅用了 “两层引爆”,便将其分裂成 89 块,最大直径 0.6 公里;2 月 9 日,1500 枚核弹对 12 公里碎片的拦截也顺利完成,最终碎片最大直径 0.4 公里。
2056 年 2 月 10 日 12 时 00 分(地球协调时),“文明 4 号” 超级计算机给出了最终的拦截评估报告:“所有冲向地球的碎片均已被拦截,最大残余碎片直径 0.8 公里,预计在 2056 年 3 月 15 日进入地球大气层,将在北纬 30°- 南纬 30° 的海域上空烧毁,不会对地球表面造成任何威胁。
人类文明存续之战,最终胜利。”
当这份报告通过全球同步信息系统发布时,整个人类文明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欢庆之中:
地球地下城的公共大厅里,人们打开了长期封闭的通风口,让新鲜的空气涌入,孩子们第一次看到了真实的阳光,尽管只是透过地下透光井的微弱光线,但足以让他们欢呼雀跃;
月球基地的科研人员,走出堡垒,站在月球表面,看着远处蓝色的地球,举起了写有 “人类必胜” 的旗帜,背景是布满发射器的月球平原;
火星基地的穹顶下,30 万居民共同种下了从地球带来的小麦种子,这些种子将在火星的土壤里生根发芽,象征着文明的延续;
方舟空间站的舷窗边,科研人员调整了观测角度,捕捉到了碎片在大气层中烧毁的画面 —— 一道道明亮的流星划破地球的夜空,如同为人类文明献上的礼花。
这场持续近 30 年的备战,从 2027 年发现小行星,到 2056 年成功拦截,人类付出了无数的努力:
数亿人参与基地建设,数千名科研人员牺牲在岗位上,全球资源向防御计划倾斜,甚至一度面临内部冲突的危机。但最终,人类用团结与智慧,战胜了这场足以毁灭文明的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