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文学
抖音热门小说推荐

第2章

方舟号空间站的观测舱内,陆珵合上那本记录着人类防御计划全程的笔记时,合金封面与内页的摩擦声在寂静的舱室里格外清晰。

“胜利的曙光就在前方,人类的文明将继续传承,发扬光大。”

写完这句话,他缓缓起身,舷窗外的宇宙像一块被墨汁浸透的绒布,没有星辰的闪烁,只有无边无际的黑暗 —— 这艘直径 700 米的球形空间站,此刻正以 0.08 倍光速航行在地球与火星之间的星域,却像汪洋中的一叶扁舟,孤独得让人心头发紧。

他的目光落在舷窗右下角那片模糊的光晕上 —— 那里曾是地球的方向。三天前,这片光晕还能隐约看到淡蓝色的轮廓,而现在,只剩下一片混沌的尘埃云,像一团永远散不开的浓雾,包裹着人类文明曾经的家园。

陆珵抬手,指尖轻轻触碰冰冷的舷窗,指腹传来的凉意与记忆中地球阳光的温暖形成尖锐的对比。

“可是,还是失败了。”

他的声音很轻,却在空荡的观测舱里反复回响,带着一种尘埃落定的沉重。

这场失败,来得比所有人预想的都要突然。2056 年 2 月 10 日,当 “文明 4 号” 宣布 “所有冲向地球的碎片均已拦截” 时,方舟号上的 1.3 万幸存者曾以为灾难已经结束 —— 他们甚至开始规划返回地球、修复家园的时间表。

但就在核弹全部发射后的第 61 秒,部署在小行星原轨道附近的 “哨兵 -Ⅸ” 卫星突然传回一组紧急数据:在 C9527 的原轨迹后方 5.2 万公里处,两道微弱的引力信号正以 203 公里 / 秒的速度逼近,紧随其后的还有五道更小的信号源。

卫星的高分辨率成像仪在最后时刻捕捉到了真相:那是 2 颗直径约 30 公里的小行星(被命名为 C9527-Ⅱ、C9527-Ⅲ),以及 5 颗直径 10-15 公里的次级小行星。

它们之所以此前未被发现,是因为三者的轨道完全重叠,C9527 庞大的体积像一块巨幕,将身后的 “同伴” 彻底遮蔽;

更致命的是,这两颗 30 公里级的小行星表面覆盖着一层厚达 2 公里的冰壳,冰壳反射的电磁波与宇宙背景辐射高度相似,进一步干扰了前期的观测信号 ——“文明 4 号” 的光谱分析系统,直到最后一刻才识破这层 “伪装”。

此时,月球 “月盾” 基地的发射器已空空如也,7000 枚核弹全部消耗在前期拦截中,再无任何防御力量能阻挡新的威胁。

2056 年 2 月 12 日 03 时 19 分,C9527-Ⅱ 率先撞击地球 —— 它精准地砸在太平洋中部的马里亚纳海沟,瞬间激起高达 400 米的超级海啸。

卫星传回的最后画面显示,日本列岛、菲律宾群岛在海啸中被彻底吞没,中国东部沿海的上海、广州,美国西部的洛杉矶、旧金山,仅用了 12 分钟就沦为一片汪洋;

紧随其后的 C9527-Ⅲ 则撞击了非洲大陆的刚果盆地,引发全球 16 级以上地震,环太平洋火山带、地中海 – 喜马拉雅火山带的所有火山同时喷发,红色的岩浆顺着山体倾泻而下,将地表的一切化为灰烬。

5 颗 10 公里级的小行星则加剧了灾难的烈度:其中 3 颗撞击陆地(分别落在西伯利亚、巴西亚马逊、澳大利亚中部),炸出直径超过 200 公里的陨石坑,扬起的尘埃柱直冲平流层;另外 2 颗撞击大西洋、印度洋,引发的次生海啸覆盖了所有剩余的沿海地区。

地球的通讯信号在 2 月 12 日 05 时 00 分彻底中断 —— 最后一条来自地下城的消息,是 “核心区进水,氧气系统失效,剩余人员不足 10 万”,随后便陷入永恒的沉默。

火星基地的命运同样惨烈。

前期被木星引力捕获的那一块 C9527 碎片(直径约 8 公里),在木星轨道附近发生了一次诡异的 “引力弹弓效应”—— 它没有像预期那样被木星吞噬,反而获得了额外的加速度,改变轨道朝着火星飞去。

更致命的是,在飞行过程中,它吸附了近千块直径 1-3 公里的次级碎片,形成了一道 “碎片洪流”。

2056 年 2 月 15 日,这道洪流精准地撞击了火星乌托邦平原的主基地 —— 那片被透明穹顶覆盖的 “人类第二家园”,在冲击波中瞬间崩塌。后续从火星轨道卫星传回的零星数据显示,基地内 30 万居民中,仅有 73 人躲进了最深层的地下避难舱(原本用于储存胚胎的密闭空间),其余全部遇难。

没人能解释这场撞击的 “精准度”—— 是木星引力的偶然扰动,是前期拦截时轨道计算的误差,还是某种未知的宇宙力量?答案永远淹没在了火星的红色尘埃里。

月球基地的结局,则带着一丝令人窒息的 “预见性”。

当 C9527 的次级碎片开始在太阳系内弥散时,月球成为了天然的 “挡箭牌”—— 超过 2000 块直径 0.5-5 公里的碎片撞向月球表面,其中一块直径 4 公里的碎片直接命中 “月盾” 防御基地的核心区,引爆了剩余的氦三燃料储备。爆炸产生的蘑菇云在月球表面蔓延了 100 公里,将 5 万人的基地化为一片焦土。

直到方舟号在 2056 年 3 月抵达月球轨道时,才发现有 128 名幸存者躲在月球背面的废弃矿洞里 —— 他们是基地的后勤人员,在灾难发生前接到了 “前往矿洞搬运设备” 的临时指令,这个看似偶然的安排,让他们成为了月球唯一的幸存者。

后来有人在基地的残存数据库中发现,“文明 4 号” 在灾难发生前 72 小时,曾生成过一份 “月球碎片撞击概率报告”,其中明确标注 “撞击概率 98.7%”,但这份报告从未被公开 —— 月球是否从一开始就是 “牺牲者”,成为了永远的谜。

陆珵收回目光,转身走向指挥舱。他的脚步沉重,每一步都像踩在人类文明的废墟上,但脊背却挺得笔直 —— 方舟号上的 1.3 万人,是人类文明仅存的火种,他不能倒下。

指挥舱内,主屏幕仍循环播放着地球、火星、月球的最后影像,淡蓝色的光芒映在控制台的按钮上,像一层冰冷的泪痕。他按下通讯器的红色按钮,声音通过内部广播传遍方舟号的每一个舱室:“请各区负责人、科学研究院华天总工程师、警备司令袁军,立即到指挥中心会议室集合,有紧急事宜商讨。”

15 分钟后,会议室的合金门缓缓关闭。

华天总工程师带着厚厚的数据平板,镜片后的眼睛布满血丝 —— 过去三天,他带领科研团队一直在分析小行星的轨道数据,试图找出灾难的根源;袁军司令穿着笔挺的警备制服,肩章上的徽章在灯光下闪着冷光,他刚从居住舱巡查回来,那里的人们还沉浸在失去家园的悲痛中,需要严密的安保维持秩序;

各区负责人也神色凝重,有人手里还攥着居住区的物资清单,有人则带着记录幸存者健康状况的医疗报告。

陆珵走到会议桌的主位,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清了清嗓子:“各位,我们在月球轨道附近已经停留了 3 天,相信大家都已经接受了现实 —— 地球、火星、月球,都没了。”

这句话像一块巨石砸在水面,会议室里响起一阵压抑的叹息声。他停顿了几秒,等情绪稍微平复,继续说道:“但我们还在,方舟号还在。现在,我们必须决定人类文明的下一步 —— 是留在太阳系,还是离开这里。”

他抬手按下投影按钮,会议室的墙壁上出现了两张星图。“第一条路,重建火星基地。”

他指向左侧的星图,上面标注着火星乌托邦平原的残存区域,“我们已经通过探测器确认,火星地下避难舱的 73 名幸存者还活着,那里的水循环系统和部分种植舱还能使用。

我们可以将方舟号上三分之二的人员转移过去,利用月球上剩余的氦三燃料和基地残骸,逐步修复火星的生态系统。”

然后,他的手指移向右侧的星图,那里有一条从太阳系延伸向宇宙深处的红色航线,终点标注着 “比邻星 b”—— 一颗距离太阳系 4.22 光年的类地行星。

“第二条路,离开太阳系,前往比邻星 b。”

他的声音顿了顿,每个字都带着千钧之力,“根据‘文明 4 号’的推演,比邻星 b 处于恒星的宜居带内,有大气层和液态水的可能性超过 70%。我们可以利用方舟号的可控核聚变动力,以 0.05 倍光速的速度航行,大约 42 年后抵达那里,建立新的家园。”

话音刚落,会议室里瞬间炸开了锅。

“留在太阳系!我们还有机会重建家园!”

农业舱的负责人率先发言,他的声音带着激动,

“火星还有幸存者,月球还有资源,我们为什么要去一个完全未知的地方?”

“不行!”

工程部的负责人立刻反驳,“太阳系里还有多少小行星碎片?我们不知道!而且火星的生态系统已经崩溃,重建至少需要 500 年,我们耗不起!”

有人拍着桌子争论,有人低头沉默思考,有人则拿出计算器快速计算两条路线的可行性。

华天总工程师推了推眼镜,没有说话,只是打开数据平板,调出比邻星 b 的光谱分析报告;

袁军司令则皱着眉头,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击,似乎在权衡两条路线的安保风险。

陆珵没有打断这场争论,只是静静地看着 —— 这是人类文明的抉择,需要每个人的声音。

三个小时后,争论仍没有结果。

有人坚持留在太阳系,认为 “故土难离”;有人则主张离开,觉得 “未知比毁灭更有希望”。

陆珵看了看墙上的时钟,按下了暂停按钮:“好了,今天就到这里。大家回去后,再和各区的人员沟通,收集更多的意见。明天这个时间,我们继续开会,必须做出决定。”

合金门再次打开,人们陆续走出会议室,脚步比来时更沉重。陆珵留在最后,他走到窗边,望着远处月球的残骸 —— 那里曾是人类防御计划的核心,现在却成了文明废墟的一部分。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