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口碑超高的亲子家教小说《名家教子书:母亲的榜样(中国篇)》,孟子孟母是剧情发展离不开的关键人物角色,“张振鹏”作者大大已经卖力更新了113358字,本书完结。喜欢看亲子家教类型小说的书虫们冲冲冲!
名家教子书:母亲的榜样(中国篇)小说章节免费试读
1.1. 齐白石之母周氏:做人不能丢尊严
齐白石是一位真正称得上“德艺双馨”的艺术家。他在绘画上造诣的深湛和风格的独特已经不必多言。最让人尊敬的是,他崇高的品格和铮铮铁骨,也同样是举世闻名。而所有这些,究其根本,全都得益于他既普普通通而又非同凡响的母亲对他的教育。
齐白石(1863-1957),湖南省湘潭人,我国20世纪著名画家和书法篆刻家。曾任北京国立艺专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北京画院名誉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曾被授予“中国人民艺术家”的称号、荣获世界和平理事会1955年度国际和平金奖、1963年诞辰100周年之际被公推为“世界文化名人”等等。有《白石诗草》、《白石印草》、《齐白石作品选集》、《齐白石作品集》等作品传世,是近代中国艺坛奇葩,尤其他的花鸟草虫画,以及虾蟹画,不仅独步当代,亦可谓前无古人,是唯齐白石始有的绝妙艺术。
勤劳吃苦的精神
世界上有一件事是肯定的,那就是,每一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苦难。因此,父母要让孩子知道,要想成功,必须养成不怕吃苦的品质。只要孩子学会怎样从苦难中掘出生活的宝藏,才能有永远源源不断的人生财富。
1864年,齐白石出生在湖南湘潭县白石铺一户贫苦农民的家里。全家仅有几间破屋和一亩水田,每年只打五六石谷,不能养活全家,父亲和祖父还要卖零工。齐白石的母亲是一位精明强干、勤俭持家的劳动妇女。
幼年时的齐白石,常看见母亲不停地忙碌着。她一个人纺纱织布,为全家的衣着操持着。母亲在家里养着十几只鸡鸭,一家人却不舍得吃蛋。母亲靠养鸡养鸭卖蛋换来的钱,再去买家里日常所用油盐。
一家人的破烂衣服,都是由她浆洗缝补。母亲常对他说:“笑烂不笑补,穷日子靠自己。”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下,齐白石从小养成了勤劳吃苦的习惯。在以后的生活中,齐白石渐渐发觉,母亲这种在穷苦日子中流露出来的坚强和韧性,给他日后坎坷的生活许多精神上的支持。
人的一生谁都难以躲过吃苦,能否吃苦是检验一个人能否忍耐困苦、取得成功的关键。如果该吃苦的时候不吃苦,那么到了不该吃苦的时候就一定会吃苦。不向苦难的生活低头,我们就会发现苦难的背后隐藏着一座丰富的宝藏,它会使我们终身受用。
所以,让孩子吃点苦、遭点磨难,这是为了磨砺他的意志,陶冶他的情操,丰富他的阅历,当然,更有利于培养他的自立能力。吃苦教育也是锤炼孩子的独立人格。
现在的父母,都异常舍得在孩子身上花钱,几乎可以答应孩子的任何要求,但孩子却不答应父母的要求。孩子在学习上不下功夫,在生活上不能自理也不愿意自立。父母对孩子的这种妥协,带给孩子的将是什么?是父母不愿意看到的一个结果——孩子会变得好吃懒做、依赖性强。
瑞典伟大的化学家诺贝尔说:“金钱这种东西,只要能解决个人的生活就行,若是过多了,它会成为遏制人类才能的祸害。” 但是当今有不少父母,尤其是那些独生子女的父母,不是想方设法教育子女发奋读书,努力工作,而是千方百计为下一代积累钱财,留足了物质,贫乏了精神。
其实,早在我国汉朝时,有识之士就已认识到:给子女留钱财,如果子女有德有能,适足损其善;要是子女无德无能,则会增其恶。总之,给子女留钱财,有弊无利。民族英雄林则徐,不给子女留钱财,却留下这样一副对联:“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现代父母,不应该一味地在物质上满足孩子,而应该舍得让孩子吃苦,在吃苦中,让孩子明白幸福生活得来不易。要让孩子明白,只有在波折与浮沉之中,人生才能得到历练,才能走向成熟。强者都是磨练出来的,只有对孩子进行“吃苦教育”,孩子才能学会独立,才能让他们学会生存,才能“自立”于社会。
教子点睛:
有一位哲人曾经这样说:“我们虽可以靠父母和亲戚的庇护而成长,倚赖兄弟和好友,借交游的扶助,因爱人而得到幸福,但是无论怎样,归根结底人类还是依赖自己。”父母给孩子提供优越的生活环境,孩子不一定能懂得父母的苦心。做父母的,要大胆地放开自己的手,让孩子品尝吃苦的精神,和奋斗的乐趣,这才是父母带给孩子的无价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