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大搞工业革命》是由作者“烤肉加啤酒 ”创作编写的一本连载历史古代类型小说,李毅是这本小说的主角,第14章是这本书的最新章节,已更新106140字。主要讲述了:第一卷:工业星火第5章:军械改良策清晨的寒意尚未完全褪去,李毅已经站在了破屋那面唯一勉强能照出人影的、满是水渍的铜盆前。盆里的水冰冷刺骨,但他却仔仔细细地清洗着脸庞、脖颈和双手,试图将连日来沾染的煤灰…
《回到明朝大搞工业革命》精彩章节试读
第一卷:工业星火
第5章:军械改良策
清晨的寒意尚未完全褪去,李毅已经站在了破屋那面唯一勉强能照出人影的、满是水渍的铜盆前。
盆里的水冰冷刺骨,但他却仔仔细细地清洗着脸庞、脖颈和双手,试图将连日来沾染的煤灰和疲惫一并洗去。昨夜,他几乎一夜未眠,并非因为兴奋,而是源于一种深沉的审慎和规划。
周文渊的名帖就放在那张歪斜的木桌上,像一块通往新世界的敲门砖,也像一道充满未知的考题。
机会来得突然而珍贵,他必须抓住,但绝不能表现得急功近利或轻浮狂傲。他仔细回想着与周文渊短暂的接触:那位主事大人语气平和却自带威严,目光审视而务实,关心民生疾苦,对新技术抱有开放态度,但显然并非易与之辈,每一句话都透着官场中人的谨慎和深意。
今日工部之行,首要的是留下一个“有用、可靠、知分寸”的印象。
他找出原主父亲留下的最好的一件衣服——一件半旧的深色棉布直身,虽然浆洗得发白,肘部甚至有不易察觉的补丁,但至少干净整洁。仔细穿好,将头发尽力梳理整齐,用一根简单的木簪束起。
看着铜盆里倒映出的、依旧残留着些许憔悴却眼神格外明亮的陌生面庞,李毅深吸一口气。
“第一步,站稳脚跟。”他低声对自己说。
他没有带走那些卖蜂窝煤得来的铜钱,而是将其大部分藏好,只取了一小部分带在身上以备不时之需。那把救了他和王铁锤的粗木棍,被他小心地放在门后。今日,他需要的不是武力,而是头脑和知识。
轻轻推开那扇吱呀作响的破门,晨曦微露,巷子里静悄悄的。他下意识地看向隔壁,王铁锤的院门紧闭,里面尚未传来打铁声,想必还未起身。
李毅对着那扇门,无声地拱了拱手,然后转身,大步向着内城方向走去。
北京的街道渐渐苏醒,贩夫走卒开始忙碌,车马声、吆喝声混杂在一起。越靠近皇城,街面越发整洁,巡逻的兵丁也多了起来,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无形的肃穆感。
工部衙门位于皇城东南角,与吏部、户部等重要衙门比邻。高耸的院墙、气派的门楼、持戟而立的守卫,无不彰显着帝国中枢的威严。
李毅在街角停下脚步,整理了一下衣冠,再次确认了名帖上的信息和周文渊约定的时间——巳时(上午9-11点)。他来得稍早了一些,便在不远处静静等候,观察着进出衙门的官吏。他们大多行色匆匆,面色凝重,彼此相遇也只是简单拱手,低声交谈几句便迅速分开,整个氛围显得压抑而忙碌。
这就是崇祯十年的大明朝廷中枢,在奢华的建筑之下,透着一股难以言喻的焦灼和暮气。
时辰快到,李毅稳步走向工部衙门侧门——这是低级官吏和办事人员出入的通道。守门的差役打量着他寒酸的衣着,正要呵斥驱赶,李毅已经不卑不亢地递上了周文渊的名帖。
“劳烦通禀,南城李毅,应周文渊主事之约前来拜见。”
差役看到名帖上的名字和官职,脸上的倨傲收敛了些,狐疑地又看了李毅一眼,丢下一句“等着”,便拿着名帖进去通报。
不多时,那差役回来,态度客气了不少:“周主事在虞衡清吏司公廨,李公子请随我来。”
跟着差役走进工部衙门,内部更是庭院深深,廊庑回环,各司其职的官吏捧着文书卷宗穿梭往来,空气中似乎都弥漫着墨汁和旧纸堆的味道。差役将他引到一处相对僻静的廨署前,示意他自己进去。
李毅定了定神,轻轻叩响了房门。
“进来。”里面传来周文渊平和的声音。
李毅推门而入。这是一间不大的值房,陈设简单,一桌一椅,几个书架,堆满了各类图册、文书和卷宗。周文渊正坐在案后,伏案批阅着一份文件,眉头微蹙,似乎遇到了什么难题。见到李毅进来,他放下笔,指了指旁边的椅子:“李小友来了,坐。”
“谢周主事。”李依言坐下,腰背挺直,目光平视,既不过分拘谨也不随意张望。
周文渊打量了他一下,见他衣着虽旧却整洁,神态从容,眼中不由闪过一丝满意,开口却直奔主题:“昨日你所呈那‘蜂窝煤’,老夫思之,确于民用大有裨益。然我工部职司,关乎国计民生,更系军国要务。今日唤你来,是有一桩棘手之事,或可借重你善于巧思之长。”
他顿了顿,从案头拿起一份文书,语气沉重了几分:“近来京营呈报,武库中所储火器,锈蚀、损毁者甚众。尤其火门枪,十之三四不堪使用,余者亦多有瑕疵,射程、精度、可靠性皆不足。鞑虏屡屡犯边,军械如此,岂不令人心忧?”
李毅心中一震,立刻明白了周文渊的用意。这位主事大人果然并非仅仅对民用小技感兴趣,他更关心的是能直接增强国力的军工技术!火器,这正是大明对抗关外铁骑的重要依仗,也是目前困境的缩影。
“火器乃军国利器,竟糜烂至此?”李毅适时地表现出震惊和忧虑,这并非完全假装,一个王朝的武备废弛到这种地步,确实令人心惊。
“唉,积弊已久。”周文渊叹息一声,似乎不愿多谈背后的贪腐、管理混乱和匠户制度的僵化,“然眼下之急,乃是如何尽快修复一批堪用之器,以备不时之需。老夫听闻你曾改进火药,又精于匠作之理,故想问你,于这火器维护改良,可有见解?”
考验来了!
李毅大脑飞速运转。他并非军械专家,但基本的工程原理是相通的。火门枪结构简单,问题无非集中在材料、工艺、维护和弹药上。
他沉吟片刻,谨慎开口:“回周主事,晚辈未曾亲手制过火铳,但于金石冶炼、物料提纯略知一二。火器不堪用,无非几点:其一,铁料不佳,铳管易炸膛或锈蚀;其二,加工粗糙,闭气不严,射程威力不足;其三,火药配比不当或受潮结块,威力不稳;其四,平日维护保养不善。”
周文渊眼中精光一闪,李毅几句话便切中要害,显然不是信口开河。他身体微微前倾:“继续说。”
“若要快速修复一批,”李毅思路越来越清晰,“首要便是检查铳管,裂纹、壁薄过甚者弃之不用;内壁锈蚀者可尝试用拉膛刮刀(他描述了一种简易的、可用人力操作的清理铳管内壁锈蚀和毛刺的工具)稍作清理,虽不能完全恢复如新,但可大幅改善;其次,严格检验火药,去湿提纯,若能将其颗粒化,则燃烧更充分,威力更稳,且不易受潮……”
“颗粒化火药?”周文渊打断他,这个名词他从未听过。
“正是。”李毅解释道,“将粉末状火药以少量液体(如酒、醋)短暂湿润,搅拌均匀,过筛,形成均匀小颗粒,再晾干。此法可增加火药燃烧表面积,避免粉末压实后内部燃烧不充分,且颗粒间有空隙,便于点燃,威力可增三成以上,哑火率亦大减。”
这是近代火药工艺的基础,在此刻却无疑是革命性的想法。
周文渊听得极为专注,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轻轻敲击,显然在快速权衡。李毅提出的方法,听起来确实有理,而且似乎……并不算特别复杂,不需要更换整个军工体系,而是在现有基础上进行优化。
“其三,”李毅趁热打铁,“可制作简易定装药包,将定量颗粒火药与弹丸用油纸或细布包裹。临战时可快速填装,不仅节省时间,更能避免士兵紧张之下装药过多易炸膛或过少威力不足,且能防潮。”
“其四,或许可尝试改进点火装置。火门枪雨天难以击发,若能在火门上加一防雨小盖,或仿效西洋燧发枪机理加以改良,虽非一朝一夕之功,但可长远计议。”
他没有夸夸其谈蒸汽机或后装枪,那些太遥远。他提出的全是基于当前技术条件稍加改进就能见效的方案,务实且极具可操作性。
周文渊沉默了,目光锐利地盯着李毅,仿佛要重新审视这个年轻人。他原本只是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没想到对方竟能给出如此系统、切中要害且看似可行的改良策略!尤其是颗粒火药和定装药包,思路巧妙,直指当前明军火器使用的核心痛点!
值房内安静下来,只有窗外隐约传来的衙门办公的嘈杂声。
良久,周文渊缓缓开口,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激动:“拉膛刮刀、颗粒火药、定装药包……这些,你都能做出实物?或画出详图?”
“晚辈可尽力一试!”李毅毫不犹豫地应道,“只需一些简单工具和材料。尤其是那刮刀和药包,一兩日内便可做出样品。”
“好!”周文渊猛地一拍桌子,霍然起身,“李毅,你若真能做成此事,于国于军,便是一功!”
但他很快又冷静下来,沉吟道:“不过,部堂之内,人多眼杂,不宜大张旗鼓,恐生掣肘。这样……”
他走到书案前,铺纸研墨,快速写了一张条子,盖上自己的私印:“你持此手令,可前往城南的‘利器库’。那是工部辖下一处存放待修、待报废军械的库房,管理松散。我会吩咐库大使,拨给你一小间工棚和一批待修的火门枪、一些火药原料。你就在那里,尽快将你所说之法验证出来,做出成效!”
这是给了李毅一个临时身份和一个简陋的试验场地。既避免了部堂内部的直接关注和可能的风波,又能最快看到结果。
“多谢周主事信任!晚辈定竭尽全力,不负所托!”李毅强压激动,双手接过那张轻飘飘却意义重大的手令。
“记住,”周文渊神色严肃地叮嘱,“此事暂勿声张。做出成效,我自有计较。若不成……你就安心做你的煤饼生意。”
“晚辈明白!”
离开工部衙门时,李毅的手心因为紧握那份手令而微微出汗。阳光照在他脸上,带来一丝暖意。
蜂窝煤带来了机遇,而关于火器的见解,才是真正让他获得了周文渊初步认可的敲门砖。
他知道,自己已经半只脚踏入了一个更广阔、也更危险的舞台。
他没有立刻回家,而是按照差役的指点,径直向着城南利器库的方向走去。
心情与来时已然不同。不再是忐忑和期待,而是充满了挑战的激情和一种沉重的责任感。
改良军械,这绝非儿戏。成,则可能真正进入权力视野,获得资源;败,则可能万劫不复。
而且,他清晰地感受到,周文渊虽然赏识他,但彼此之间更多是一种基于利益的试探和利用。他需要展现出足够的价值,才能维持这份“赏识”。
他的脑海中已经开始飞速构思拉膛刮刀的具体结构、颗粒火药的最佳配比和工艺流程、定装药包的标准化制作……
走到巷口时,他下意识地回头望了一眼工部那高大的门楼。
权力的游戏,他已经入场。
而他的武器,不是刀剑,而是超越这个时代的工程思维。
他转过身,步伐坚定地向着城南走去。
新的战场,就在那座充满铁锈和废弃兵器的库房里等着他。
小说《回到明朝大搞工业革命》试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