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大宋那些事》是由作者“小可爱老师 ”创作编写的一本连载历史古代类型小说,赵匡胤是这本小说的主角,这本书已更新197891字。
大宋那些事小说章节免费试读
引子:
潞州的烽烟在汴梁城的庆功宴上化作缭绕的酒香,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张令铎四将的赫赫战功被镌刻在丹墀金榜。然而,深宫烛影下,赵匡胤紧锁的眉头从未舒展。石守信攻城时亲兵擅杀降卒的密报,高怀德部疑似劫掠的流言,如同细小的毒刺,扎在帝王心头最敏感的神经。五代兵变的幽灵在庆功的喧嚣中低语,陈桥驿的黄袍在记忆深处翻涌。太液池畔的夜宴请柬,在开宝元年(公元968年)初夏的微风中,悄然送至四位功臣府邸。一场以金杯玉液为刃、富贵荣华为鞘的权力手术,在波光月影中,悄然拉开了惊心动魄的帷幕。
皇宫后苑,太液池。
暮色四合,华灯初上。池水如镜,倒映着漫天星斗与宫阙灯火。白玉栏杆旁,锦席铺陈,珍馐罗列。南海明珠点缀的宫灯散发着柔和光晕,丝竹管弦之声袅袅飘荡,舞姬身姿曼妙,如月中仙子。
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张令铎四人,身着常服,在內侍引领下步入这恍若仙境的宴席。
“哈哈哈!守信!审琦!怀德!令铎!快快入席!” 赵匡胤一身便服,笑容和煦,亲自迎上前来,执手相携,如同久别重逢的故友,“今日非是君臣,只叙兄弟情谊!潞州大捷,全赖诸位兄弟浴血奋战!朕心中感念,特设此宴,与诸位一醉方休!”
“陛下隆恩!臣等愧不敢当!” 四人连忙躬身行礼,心中却隐隐不安。皇帝如此亲厚,与平日朝堂威严判若两人。
“坐!坐!都坐!” 赵匡胤拉着石守信的手,让他坐在自己身侧,亲自为其斟满一杯御酒,“来!这第一杯!敬我等当年陈桥驿,同生共死!共襄大业!”
“敬陛下!敬当年!” 四人举杯,一饮而尽。酒是御窖珍藏的琼浆玉液,入口甘醇,却带着一丝难以言喻的沉重。
赵匡胤谈笑风生,回忆当年并肩作战的峥嵘岁月——高平血战救柴荣、陈桥兵变定乾坤、扫平李重进、荡平荆湖……桩桩件件,惊心动魄,豪情万丈。
“若非诸位兄弟鼎力相助,朕安有今日?” 赵匡胤动情道,眼中似有泪光闪烁,“此情此义,朕没齿难忘!”
“陛下言重了!此乃臣等本分!” 石守信等人连忙应道,气氛渐渐热络。推杯换盏间,丝竹悦耳,舞姿翩跹,仿佛真的只是一场兄弟间的欢宴。石守信豪饮,高怀德谈笑,王审琦沉稳,张令铎恭谨,各怀心思,强作欢颜。
酒过三巡,月挂中天。
赵匡胤脸上的笑容渐渐敛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沉的疲惫与忧虑。他放下酒杯,长长地、沉重地叹了口气。
“唉……” 叹息声在丝竹间隙中格外清晰,瞬间打破了宴席的轻松氛围。
“陛下……何故叹息?” 石守信放下酒杯,关切问道。
赵匡胤目光扫过四人,眼神复杂,带着一丝难以言喻的悲凉:“诸位兄弟……可知……为天子,实大难也!”
四人面面相觑,不明所以。
“朕……非尔等之力,安得此位?” 赵匡胤声音低沉沙哑,“此恩此德,朕日夜思之,无以为报!然……” 他话锋陡然一转,语气变得无比沉重,“然……身居此位,远不如为节度使之乐!朕……终夕未尝安枕卧榻!”
“陛下何出此言?!” 石守信大惊失色,酒意瞬间醒了大半,“如今天下已定,四海升平,谁人还敢有异心?!”
王审琦、高怀德、张令铎也连忙附和:“陛下勿忧!臣等誓死效忠!肝脑涂地!”
赵匡胤苦笑一声,摇了摇头,目光如电,直视石守信,一字一句,如同重锤敲击在每个人心上:
“是不难知矣!人孰不欲富贵?一旦……” 他顿了顿,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一种令人窒息的压迫感,“一旦有以黄袍加汝身!汝虽不欲为,其可得乎?!”
轰——!
如同晴天霹雳!在太液池畔炸响!
石守信手中的金杯“当啷”一声坠地!琼浆玉液溅湿了华贵的锦袍!他脸色煞白如纸,浑身剧震!双目圆睁,难以置信地看着皇帝!
王审琦手中的筷子“啪嗒”掉在桌上!他脸色惨白,冷汗瞬间浸透内衫!
高怀德脸上的笑容僵住,眼神中充满了惊骇与恐惧!
张令铎更是浑身颤抖如筛糠,几乎瘫软在地!
空气瞬间凝固!丝竹声戛然而止!舞姬惊慌退下!池畔死寂!唯有夜风吹拂柳枝的沙沙声,和四人粗重急促的喘息声!
黄袍加身!
这四个字,如同最恶毒的诅咒,瞬间击碎了所有的温情假面!将他们推向了万丈深渊!
“噗通!”
石守信第一个离席,重重跪倒在冰冷坚硬的汉白玉地面上!额头紧贴地面,声音因极度的恐惧而扭曲变形:“陛……陛下!臣……臣等愚钝!万……万死之罪!求陛下哀怜!指……指臣等一条生路!”
“噗通!噗通!噗通!”
王审琦、高怀德、张令铎紧随其后,如同被抽去了脊梁骨,齐刷刷跪倒!叩首如捣蒜!
“陛下开恩!陛下开恩啊!”
“臣等绝无二心!天地可鉴!求陛下明察!”
“陛下!饶命!饶命啊!”
哀求声、哭泣声、身体因恐惧而剧烈颤抖的声音交织在一起!方才还意气风发的开国元勋,此刻如同待宰的羔羊,匍匐在帝王的脚下,瑟瑟发抖!
开出价码:温柔刀下的权力交割
赵匡胤看着跪伏一地、抖如筛糠的昔日兄弟,眼中闪过一丝难以察觉的复杂光芒——有痛楚,有怜悯,但更多的是一种冰冷的决绝。他缓缓起身,走到石守信面前,俯身,亲手将他扶起。
“守信……起来……” 他的声音恢复了“温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诸位兄弟,都起来说话。”
四人战战兢兢地起身,不敢抬头,如同惊弓之鸟。
赵匡胤目光扫过他们惨白的脸,声音低沉而清晰:“人生如白驹过隙,所谓富贵者,不过多积金帛,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之忧,足矣!”
他顿了顿,语气变得极具诱惑力:“卿等何不释去兵权,出守大藩?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久之业;多置歌儿舞女,日夕饮酒相欢,以终天年!朕且与卿等约为婚姻!如此……”
他目光炯炯,环视四人:“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上下相安!岂不美哉?”
“释去兵权……出守大藩……” 石守信喃喃重复,大脑一片空白。恐惧的深渊中,忽然照进了一线刺目的光——富贵!平安!子孙无忧!
“陛下……陛下天恩浩荡!” 石守信猛地再次跪倒,声音带着劫后余生的颤抖与一丝难以言喻的酸楚,“臣……臣等……愿……愿交出兵权!乞骸骨,归养田园!谢陛下隆恩!”
“臣等愿交出兵权!谢陛下隆恩!” 王审琦、高怀德、张令铎也如梦初醒,连忙叩首!
悬在头顶的利剑终于落下!虽然斩断了他们最核心的权力根基,却也带来了一条生路!一种混合着巨大失落、屈辱、恐惧,却又夹杂着一丝庆幸和解脱的复杂情绪,在四人心中翻腾。
“好!好!如此甚好!朕心甚慰!” 赵匡胤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亲自取过酒壶,为四人重新斟满金杯。
“来!满饮此杯!祝卿等富贵绵长!子孙昌盛!” 赵匡胤举起酒杯。
石守信等人颤抖着双手,捧起那沉重如山的金杯。
“谢……谢陛下!”
“叮!”
五只金杯轻轻相碰!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
琼浆玉液在杯中荡漾,映照着摇曳的烛火和众人复杂难明的脸。
酒入喉中,辛辣无比!这杯酒,是富贵荣华的承诺,更是权力交割的契约!是兄弟情谊的终结,也是君臣新局的开始!
太液池的波光依旧温柔,池畔的丝竹悄然再起,但空气中弥漫的,已是权力更迭后无声的惊雷与沉重的尘埃。
翌日,崇元殿。
庄严的钟鼓声中,赵匡胤颁布诏书,声震九霄:
“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归德节度使石守信,功勋卓著,忠勤体国,加授天平军节度使(治郓州,今山东东平)!赐金万两,帛五万匹,京畿良田千顷!”
“殿前都指挥使、睦州防御使王审琦,忠勇可嘉,夙夜匪懈,加授忠正军节度使(治寿州,今安徽寿县)!赐金八千两,帛四万匹,京郊园林一座!”
“殿前都虞候、彭州防御使张令铎,勤勉王事,劳苦功高,加授镇宁军节度使(治澶州,今河南濮阳)!赐金七千两,帛三万匹,洛阳别业一处!”
“侍卫马军都指挥使、江宁节度使高怀德,战功赫赫,勇冠三军,加授归德军节度使(治宋州,今河南商丘)!赐金九千两,帛四万五千匹,汴河畔豪宅一座!”
诏书一下,朝野震动!
四位执掌帝国最精锐禁军的最高统帅,一夜之间,兵权尽释!外放为地方节度使!虽名号尊贵,封地富庶,但远离汴梁权力中心,实权尽失!
赏赐的诏书,仅仅是开始。
随后数日,满载着“赎金”的车队,络绎不绝地驶向四位新任节度使的府邸:
•金山银海: 成箱的金锭、银铤、铜钱,在阳光下闪耀着刺目的光芒,足以买下半座汴梁城!
•良田万顷: 京畿膏腴之地、江南水田、河北沃土的地契,厚厚一摞,为子孙后代奠定永世基业。
•华宅美园: 御赐的宅邸雕梁画栋,亭台楼阁,极尽奢华;园林奇花异草,假山流水,宛若仙境。
•珍宝古玩: 南海明珠、西域美玉、前朝字画、稀世古玩,琳琅满目,价值连城。
•仆从如云: 宫廷赏赐的乐师、歌姬、舞女、健仆、美婢,数量众多,专供享乐。
联姻固盟: 赵匡胤践行“约为婚姻”的承诺:
•将胞妹燕国长公主下嫁高怀德。
•将长女昭庆公主下嫁石守信之子石保吉。
•另择宗室女,分别与王审琦、张令铎之子联姻。
用最紧密的血缘纽带,将君臣利益牢牢捆绑。
石守信等人的离京,并非终点。
赵匡胤与赵普深知,禁军系统盘根错节。
“杯酒释兵权”2.0版悄然展开:
•明升暗降: 一批资历较深、可能形成势力的中级军官(如都虞候、指挥使),被以“擢升”为防御使、团练使、刺史等虚衔,调离禁军核心岗位,外放地方。
•分权制衡: 殿前司、侍卫亲军司(马军、步军)职权被进一步分割细化,互不统属,直接听命于皇帝和枢密院(逐渐由文官主导)。
•掺入新血: 提拔资历较浅、忠诚可靠的年轻将领,以及部分文官子弟进入禁军中层,稀释旧有势力。
至此,五代以来禁军将领拥兵自重、动辄废立天子的痼疾,被赵匡胤以“杯酒释兵权”的温柔一刀,彻底根治!
功在千秋:
1.终结兵变轮回: 彻底铲除了禁军将领武力篡位的可能性,终结了五代“兵强马壮者为天子”的恶性循环,奠定了宋朝中央集权的军事基础。
2.强化皇权中枢: 军权高度集中于皇帝手中,枢密院掌调兵权(发兵之符),三衙(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掌统兵权,互相牵制,再无强藩悍将威胁皇权。
3.开启文治盛世: 标志着“崇文抑武”基本国策的确立。文官地位空前提高,科举取士成为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为宋朝文化、经济、科技的巅峰发展扫清了障碍。
遗患深远:
1.自废武功之始: 系统性压制武人地位和积极性。“以文制武”模式(文臣统兵、监军)导致军事决策效率低下,将领临阵掣肘,严重削弱军队战斗力。为日后对辽、夏、金战争的屡屡失利埋下祸根。
2.冗官冗费之源: 为安置功臣、换取兵权而大量增设的节度使、防御使、团练使、刺史等荣誉虚衔(“使相”),以及伴随的巨额俸禄、赏赐、恩荫,成为宋朝“冗官”、“冗费”财政危机的源头之一。
3.积弱之基: “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和制度设计,使得尚武精神衰退,军事人才培养体系畸形,最终导致宋朝在强敌环伺中陷入“积贫积弱”的困境。
太液池的波光早已消散,金杯玉液的醇香也已飘远。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张令铎四人,身着崭新的节度使蟒袍,在御赐的庞大车队和仆从前呼后拥下,离开了他们曾经叱咤风云的汴梁城,前往各自的“富贵藩镇”。
石守信坐在豪华的马车中,掀开车帘,回望那渐行渐远的巍峨宫阙。手中紧握的,不再是令敌人胆寒的兵符,而是冰冷沉重的金印。脸上没有荣归故里的喜悦,只有一种卸下千斤重担后的疲惫,以及一丝被时代洪流裹挟的茫然。
汴梁城头,“宋”字大旗在风中猎猎招展。赵匡胤独立于宫城之巅,俯瞰着他的江山。肘腋之患已除,皇权空前稳固。然而,当他望向北方契丹铁蹄下的幽云故土,望向西方党项崛起的边陲烽燧,一丝难以言喻的忧虑,悄然爬上心头。
杯酒释兵权,这温柔至极的一刀,斩断了五代的轮回,却也划定了大宋三百年文盛武衰的宿命轨迹。潞州的烽烟是警钟,太液池的夜宴是答卷。一个以文治光耀千古、却也因武功孱弱而饱受屈辱的王朝,在富贵荣华的承诺与金戈铁马的叹息中,驶入了历史的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