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星空记这书“青霖时代QLSD”写得真是超精彩超喜欢,讲述了青霖的故事,看了意犹未尽!《未来星空记》这本连载的科幻末世小说已经写了159797字,最新章节第14章。主要讲述了:第七次尝试突破暗物质团的信号封锁失败时,青林的指尖在控制台上划出一道血痕。无人机的残骸在全息投影里闪烁着红光,最后定格的画面是木星轨道附近扭曲的引力场——那里本该是暗物质团被引导后的“安全航道”,却在…
《未来星空记》精彩章节试读
第七次尝试突破暗物质团的信号封锁失败时,青林的指尖在控制台上划出一道血痕。无人机的残骸在全息投影里闪烁着红光,最后定格的画面是木星轨道附近扭曲的引力场——那里本该是暗物质团被引导后的“安全航道”,却在三天前突然出现了新的能量漩涡,像一张凭空张开的巨嘴,吞噬了他们精心设计的引导信号。
“常规物理定律在这里失效了。”孟林把一杯热咖啡推到青林面前,黑色的咖啡液里倒映着他眼底的红血丝,“我们用地球的引力模型去计算星际轨道,就像用渔船的导航系统指挥宇宙飞船。”
实验室的灯光忽明忽暗,备用发电机发出吃力的嗡鸣。自从暗物质团开始侵蚀全球网络,城市电网的负荷已经到了临界点,他们所在的东山观测站全靠孟林二十年前埋下的独立供电系统维持运转。墙上的大屏幕分屏显示着两组数据:左侧是全球信息瘫痪的实时报告——银行系统崩溃、卫星失联、跨国通信中断;右侧是他们连续失败的参数记录,每一次的能量波动曲线都像一条被掐断的生命线。
青林灌下大半杯咖啡,苦涩的液体没能压下喉咙里的腥甜。他的“信息经脉”在连续高强度运算后变得灼痛,眼前时不时闪过乱码般的幻象——那是被暗物质团干扰的数据流在他意识里的投影。“所有渠道都试过了。”他指着屏幕上密密麻麻的航线模拟图,“电磁信号被吸收,引力波引导被干扰,连你说的‘量子纠缠信标’都失去了同步……我们就像困在玻璃缸里的鱼,看得见外面的光,却撞得头破血流。”
孟林没说话。他正蹲在墙角,用一把旧螺丝刀拆解着那个刻着“西域·731”的工具箱。工具箱的夹层里藏着一卷泛黄的图纸,上面画着西域观测站的原始结构,标注着许多用朱砂写的批注,其中一行被反复圈画:“暗物质团对生物电信号的吸收率低于0.3%”。
“生物电?”青林凑过去,“你是说……用人体自身的电信号引导?这不可能,人体的能量强度连无人机的万分之一都达不到。”
“但人体的信息场是‘活’的。”孟林用螺丝刀指着图纸上的观测数据,“暗物质团吞噬的是‘死数据’——电子设备产生的固定频率信号。但生物电不一样,它会随着情绪、思维、甚至细胞活动产生随机波动,这种‘无序性’反而可能避开它的捕捉。”他顿了顿,眼神扫过实验室角落里青林的无人机残骸,“你的‘猎隼’之所以能在强磁场里飞那么久,除了尾翼改装,更重要的是你在操控时,大脑的生物电通过神经连接,无意识地给无人机加了一层‘无序信号罩’。”
青林猛地想起自己改装无人机时的细节——每次调试,他都要亲自握着操控杆待上至少四小时,直到指尖的温度与机身完全同步。当时只觉得是心理作用,现在想来,那是他的生物电在与无人机的电子信号产生共振。
“所以新的渠道是……”
“用生物电信号驱动信标,让无人机成为人体的‘延伸器官’。”孟林站起身,走到实验室中央的金属台旁,掀开防尘布,露出一个半透明的头盔,头盔内侧布满了银色的触点,“这是我在西域时做的半成品,能将大脑皮层的生物电转化为可传输的信号。当年觉得这技术太冒险,现在看来,是唯一的办法。”
青林看着那头盔,触点上还残留着暗红色的痕迹,像是干涸的血迹。“风险有多大?”他问。生物电与无人机信号的强制同步,相当于把大脑直接接入强辐射环境,稍有不慎就会变成植物人。
“不知道。”孟林的回答很坦诚,“但我们已经没有退路了。暗物质团正在同化近地轨道的所有卫星,按照这个速度,十天后,地球会变成一个完全封闭的‘信息孤岛’。”他调出实时监测数据,屏幕上代表暗物质团的红色区域已经蔓延到月球轨道,像一张不断收缩的网。
接下来的七天,实验室变成了临时手术室。青林躺在金属台上,头盔的触点精准地贴在他的太阳穴、枕骨和眉心——这些是他“信息经脉”最活跃的区域。孟林则在控制台前调试着同步参数,他的手指在键盘上跳跃,动作里带着一种近乎虔诚的专注,仿佛在进行一场跨越二十年的赎罪仪式。
“记住,不要刻意控制思维。”孟林的声音通过扬声器传来,带着电流的杂音,“让你的意识像流水一样自然流动,生物电的无序性才是关键。无人机的航线我已经输入,但最终的转向、加速,都要靠你的直觉来判断。”
青林闭上眼睛,头盔的触点开始发热,像有无数细小的蚂蚁顺着脊椎往上爬。他的意识渐渐沉入一片混沌,耳边响起各种声音——西域观测站的警报声、无人机穿越雷暴时的呼啸、自己写小说时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这些声音交织成一条河,带着他的生物电信号,顺着导线流入无人机的核心芯片。
“启动!”
随着孟林的指令,实验室的穹顶缓缓打开,改装后的无人机从地面升起,机身不再是冰冷的碳纤维,而是覆盖着一层淡蓝色的薄膜,那是用青林的皮肤细胞培育出的生物传感器,能实时响应他的生物电变化。
无人机穿过大气层时,青林感觉自己的胸腔像被撕开了一道口子。暗物质团形成的漩涡在他“眼前”旋转,呈现出一种介于液态与气态之间的质感,无数被吞噬的电子信号在其中挣扎,发出刺耳的尖啸。他下意识地偏过头,无人机也跟着做出一个近乎不可能的侧翻,避开了一道突然出现的能量束。
“看到了吗?”孟林的声音在他意识里响起,“你的生物电让无人机‘活’了过来,它现在能像羚羊躲避狮子一样,在暗物质团的缝隙里穿行。”
但危机并没有解除。当无人机接近木星轨道时,青林突然感到一阵剧烈的眩晕,头盔的同步率开始暴跌。他“看见”暗物质团的中心出现了一个黑色的点,那点正在疯狂吞噬周围的能量,连他的生物电都开始被拉扯过去。
“是‘奇点’!”孟林的声音带着惊惶,“它在进化,正在形成自己的意识!”
青林的眼前闪过无数破碎的画面——西域观测站里孟林年轻的脸、自己在城中村写稿时的台灯、大哥递过来的那杯热咖啡……这些画面像碎片一样组成一道光,顺着他的“信息经脉”直冲大脑。他猛地睁开眼睛,生物电信号突然爆发出刺眼的光芒,无人机的薄膜外壳瞬间变得通红,像一块烧红的烙铁。
“跟着光走!”他对着意识里的孟林喊道。
无人机突然加速,不再躲避暗物质团的攻击,而是迎着那个黑色的奇点冲了过去。在距离奇点还有一公里时,青林将所有的生物电集中到一点,无人机的核心芯片发出最后一道强光——那是用他的记忆、情感、甚至灵魂碎片编码的信号,带着人类文明最原始的“无序性”,硬生生在奇点上撕开了一道裂缝。
当信号成功传向宇宙深处时,青林的意识像被潮水淹没。他最后看到的,是孟林在控制台前猛地站起,脸上分不清是泪水还是汗水,而实验室的大屏幕上,代表成功的绿色信号正在疯狂闪烁。
再次醒来时,青林躺在实验室的床上,头盔已经被取下。孟林坐在旁边,手里拿着一份报告,嘴角难得地带着一丝笑意。“信号被接收到了。”他说,“是仙女座星系的某个文明发来的回应,他们说,这种‘无序性生物电’是宇宙中最古老的交流方式,我们是第一个成功使用它的年轻文明。”
青林看向窗外,天空蓝得像一块透明的玻璃。近地轨道的暗物质团正在缓慢消散,卫星信号逐渐恢复,城市的轮廓在晨光中渐渐清晰。“这条路能走多久?”他问,声音还有些沙哑。
孟林没有回答,只是指了指实验室的屏幕。上面是无人机传回的最后画面——裂缝后的宇宙深处,有无数光点正在闪烁,像无数双等待回应的眼睛。“没人知道。”他说,“但你看,我们已经迈出了第一步。只要继续走下去,总会有新的转机。”
青林拿起旁边的头盔,触点上的温度似乎还没散去。他突然想起自己写的小说结尾,主角站在信息宇宙的边缘,看着无数条未探索的航道,说了一句:“所谓的成功,不是抵达终点,而是敢于踏上未知的路。”
此刻,这句话在他心里变得无比清晰。孟林找到的新渠道,或许只是宇宙迷宫里的一条小径,但只要他们的生物电还在流动,只要人类的好奇心还没熄灭,这条小径就会不断延伸,直到遇见下一个奇迹。
实验室外,朝阳正从东山升起,照亮了孟林新画的设计图——那是下一代生物电无人机的草图,旁边写着一行小字:“航道二:猎户座旋臂之青林时代即将来临”。
小说《未来星空记》试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