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非常火的都市种田小说黄土地上的星辰讲述了李少安王巧莲之间一系列的故事,大神作者海天一色丽人行对内容描写跌宕起伏,故事情节为这部作品增色不少,《黄土地上的星辰》以162905字最新章节第10章的连载状态呈现给大家,希望大家也喜欢这本书。主要讲述了:根生上小学五年级那年,双水村通了5G信号。李少安站在砖窑的智能控制室里,看着屏幕上实时传输的窑内画面,连砖坯上的纹理都清晰可见,突然觉得这世界变得有点不真实——他年轻时连电话都少见,如今隔着几百里,都…
《黄土地上的星辰》精彩章节试读
根生上小学五年级那年,双水村通了5G信号。李少安站在砖窑的智能控制室里,看着屏幕上实时传输的窑内画面,连砖坯上的纹理都清晰可见,突然觉得这世界变得有点不真实——他年轻时连电话都少见,如今隔着几百里,都能看清窑里的火色。
“爷爷,这是我设计的砖窑VR体验程序,”根生举着平板电脑,屏幕上是三维的砖窑模型,“戴上眼镜,就像真的在窑里走一样,城里的小朋友都爱玩。”
少安接过平板,手指在屏幕上划了划,模型里的窑门缓缓打开,虚拟的火光跳动着,竟和真窑没两样。他想起自己第一次进窑,被浓烟呛得直咳嗽,如今这技术,连呛人的烟都能变成好玩的游戏。
巧莲的果园搞起了“云认养”。城里的客户可以在线认养果树,通过摄像头看果树生长,收获时能收到专属的苹果礼盒。“这棵是张教授认养的,那棵是王老板的,”巧莲在果园里指着果树,每个树干上都挂着电子牌,“去年光认养费就收了二十万,还不愁销路。”
根生在旁边帮着检查摄像头,小手在设备上按得熟练:“奶奶,张教授说他的苹果要留着给孙子做果泥,让咱多照看着点。”
少安看着这祖孙俩,阳光穿过苹果叶,在他们身上洒下碎金似的光点。他想起巧莲刚嫁来时,算着粮票过日子的样子,如今她对着手机就能谈生意,却依然保持着每天去果园转三圈的习惯——有些根,扎在土里,比任何新技术都扎实。
这年春天,砖窑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新型建材市场竞争激烈,价格压得很低,不少小砖窑都关了门。二柱子急得嘴上起泡:“少安哥,要不咱也降价?不然没活路了。”
少安没急着降价,而是让向阳和少平去做市场调研。结果显示,客户不是只看价格,更看重质量和环保。“咱的优势是‘绿色认证’和‘双水村品牌’,”少平拿着调研报告,“与其降价,不如升级产品,做高端定制砖。”
他们推出的“文化砖”成了爆款——在砖面上压制陕北剪纸图案、窑洞纹样,用在民宿、咖啡馆的装修上,既有乡土味又有设计感。根生还在砖上刻了二维码,扫码能听双水村的故事,成了“会说话的砖”。
“没想到一块砖能卖出艺术品的价,”二柱子摸着文化砖上的纹样,“这要是刘师傅还在,准得说咱把砖烧出花了。”
少安去刘师傅的碑前站了站,摆上块新出的文化砖。碑上的青苔又厚了些,“匠人刘公之墓”几个字却依然清晰。他对着碑说:“师傅,您看,砖还能这么烧,您教我的实在,咱没丢。”
夏天暴雨冲垮了村口的老桥。这座石板桥是民国时修的,承载了双水村几代人的脚印,如今成了危桥。村里讨论修桥时,有人说建水泥桥,便宜又结实;有人说要复原石板桥,留住念想。
“我觉得可以建座‘记忆桥’,”根生在村民会上举手,他刚当选为“小小村务监督员”,“下面用水泥打桩,上面铺老石板,两边刻上老桥的故事和照片,又安全又有意义。”
这主意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拆老桥时,少安捡起块断裂的石板,上面有个模糊的小脚印,像是他小时候留下的。他把石板收起来,打算嵌在新家的院墙上——有些痕迹,不能随着桥一起消失。
新桥落成那天,举行了隆重的通车仪式。根生作为代表,第一个骑着自行车过桥,铃铛声清脆得像串银珠子。桥面的老石板被磨得发亮,新刻的照片里,有年轻时的少安扛砖的样子,有巧莲在果园摘苹果的笑脸,还有刘师傅烧砖的老照片。
“这桥连的不光是两岸,还有过去和现在,”少平站在桥上,看着河水悠悠流淌,“让走出去的人记得回来的路,让留下来的人守住过日子的根。”
少安摸着桥栏上的刻字,突然想起自己第一次过桥去县城卖粮的情景,自行车在石板上颠得厉害,如今这桥又稳又宽,却让他觉得离土地更近了——有些传承,换种样子,反而能走得更远。
秋天,双水村举办了首届“农民丰收节暨双水村发展成果展”。展厅里,老镢头和智能收割机模型并排摆放,粮票和电子支付终端隔空对话,黑白照片里的土窑洞和现在的乡村别墅形成鲜明对比。
少安的展位前围了不少人,他展出的不是奖杯,而是三个麻袋:一个装着1980年的粗粮,一个装着2000年的细粮,一个装着现在的有机杂粮。“这就是咱双水村的日子,”他指着麻袋,“从填肚子到讲健康,从土里刨食到土里刨金,没变的是这黄土的实在。”
根生在旁边给参观者讲解,手里拿着个平板电脑,点开就能看每个年代的生活场景:“这是我爷爷年轻时住的窑洞,这是我爸妈盖的砖瓦房,这是现在的民宿……”他讲得认真,眼里的光像极了少安年轻时看砖窑的样子。
巧莲的果园在丰收节上推出了“苹果宴”,苹果醋、苹果派、苹果烧肉,连酒都是苹果酿的。“这桌是给老书记田福堂留的,”巧莲对着空位说,老人去年冬天走了,临终前还念叨着果园的收成,“他总说,苹果甜了,日子就甜了。”
宴席上,少平宣布了个好消息:他研发的“秸秆再生砖”通过了国家专利,用农业废料做原料,比传统砖轻三成,保温性更好,马上要投入生产。“这叫‘吃干榨净’,把地里的宝贝全变成钱,”少平举起酒杯,“敬这片土地,敬所有在土里刨日子的人!”
少安看着弟弟,他鬓角也有了白发,却比任何时候都有精神。从那个啃着黑面馍的旁听生,到如今的农业专家,少平的路,走得比谁都扎实——因为他的根,始终扎在双水村的黄土里。
冬天来得早,第一场雪就下了半尺厚。少安在文化活动中心给孩子们讲过去的故事,讲他怎么借粮,怎么烧砖,怎么在倒春寒里守果园。根生坐在第一排,小手托着下巴,听得眼睛都不眨。
“爷爷,您年轻时那么难,为啥还要干?”根生问。
少安摸了摸他的头,指着窗外的雪:“你看这雪,看着冷,化了就是水,能浇地,能长庄稼。难日子就像这雪,看着过不去,熬过去了,就长出甜果果了。”
孩子们似懂非懂,却记住了“熬过去就有甜果果”这句话。少安看着他们冻得通红的小脸,突然觉得这故事讲得值——有些苦,要让娃知道;有些甜,要让娃珍惜;有些劲,要让娃接着往下使。
向阳和林溪的设计公司承接了“乡村振兴全国巡展”的设计工作,他们把双水村的故事做成了VR影片,让更多人看到乡村的变迁。“爸,组委会邀请您去做演讲,”向阳给少安看邀请函,“讲讲双水村的奋斗史。”
少安摆摆手:“我嘴笨,讲不出啥。要讲就讲你们年轻人的创新,讲巧莲的果园,讲少平的技术,讲根生的未来。”他知道,自己这代人的使命快完成了,接下来的戏,该让年轻人唱了。
春节前,根生在全县中小学科技创新大赛上拿了奖,他的作品是“智能灌溉机器人”,能根据土壤湿度自动浇水,还用了太阳能板供电。“我想让爷爷和奶奶不用再顶着太阳浇地,”根生在领奖台上说,“我想让双水村的地,长出更多好吃的。”
少安坐在台下,看着孙子拿着奖状鞠躬,突然老泪纵横。他想起自己第一次拿到“劳动模范”奖状时的激动,如今这激动里,多了层欣慰——这黄土里的希望,真的一代比一代旺。
开春后,双水村启动了“旧村改造”工程,要保留老窑洞的风貌,加装现代化设施,打造成“窑洞民宿集群”。少安主动把自家的老窑洞捐了出来,要做成“双水村奋斗史陈列馆”。
“把这些老物件都摆进去,”少安翻出珍藏的镢头、砖模、粮票,“让娃们知道,现在的好日子,是咋来的。”
巧莲在窑洞墙上挂了张全家福,从少安年轻时的黑白照,到如今四世同堂的彩色照,满满一墙都是光阴的味道。“这张是根生刚出生时拍的,”巧莲指着照片,“你看他那小拳头,攥得紧紧的,就像要抓住啥似的。”
少安看着照片,突然觉得时间过得真快,快得像窑里的火,烧着烧着就成了灰,却留下了满窑的砖,满院的暖。
夏天,双水村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当年和少安一起在砖窑干活的老伙计,大多已经搬去了县城,这次是专门回来看看的。他们在砖窑前合影,在果园里摘苹果,在老槐树下聊当年的苦乐。
“还记得不?那年窑塌了,你把最后一个馍分给了我,”老伙计拍着少安的肩膀,“我就知道你这人能成。”
少安给大家斟上苹果酒:“不是我能成,是咱双水村的人能熬,能拼,能把苦日子熬出甜。”
酒过三巡,老伙计们唱起了当年的夯歌,调子还是那么粗粝,却唱得每个人眼睛发红。少安跟着唱,声音沙哑得像被窑烟熏过,却觉得这是世上最好听的歌——这歌里有汗,有泪,有笑,有双水村人最实在的魂。
秋天,少平的“秸秆再生砖”生产线正式投产,第一批砖下线那天,少安亲手按下了出砖按钮。砖面光洁,带着淡淡的麦香,他拿在手里,比当年第一窑红砖还沉。
“这砖里有麦秸的韧劲,有黄土的踏实,”少平说,“就像咱双水村的人,既有老辈的实在,又有年轻人的灵活。”
少安把这块砖放在刘师傅的碑前,旁边还摆着根生的机器人模型。新与旧,在这里找到了最好的和解——创新不是忘了根,传承不是守着旧,而是让黄土里的智慧,长出新时代的芽。
年底,少安被评为“全国最美奋斗者”。颁奖那天,他没去北京,让根生代他去了。“你去讲讲双水村的故事,”少安给根生整理衣领,“讲讲这黄土怎么养活人,怎么成就人。”
根生在颁奖台上,捧着奖杯说:“我爷爷说,他这辈子就干了两件事:烧砖,种苹果。但我觉得,他干了件最了不起的事——他让我们相信,平凡人也能活出不平淡的人生,黄土地也能长出金疙瘩。”
台下的掌声里,有向阳和林溪的热泪,有少平的骄傲,更有无数像双水村一样的乡村,在这掌声里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春节那天,全家在老窑洞吃年夜饭。根生给少安和巧莲敬了杯果汁:“爷爷奶奶,我长大了要考农业大学,回来种最好的苹果,烧最棒的砖,让双水村变成全国最棒的村!”
少安看着孙子,又看了看巧莲,她眼角的皱纹里盛着笑,像盛满了岁月的甜。窗外的烟花在夜空里炸开,照亮了“双水村”的牌坊,照亮了砖窑的烟囱,照亮了果园的枝桠,也照亮了每个双水村人心里的路——那条用踏实铺就、用奋斗延伸、用热爱守护的路。
夜深了,根生已经睡熟,嘴角还挂着笑。少安坐在炕沿上,听着巧莲在哼年轻时的小调,窗外的风掠过窑洞,带着熟悉的窑烟味和苹果香。他知道,自己的故事快讲完了,但双水村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就像这黄土高原上的风,年复一年吹过,吹黄了麦子又吹绿了苗,吹落了秋叶又吹开了花;就像这窑里的火,烧了一茬又一茬,把平凡的黄土,烧成了坚实的砖,烧成了温暖的家,烧成了世代相传的希望。
少安往灶膛里添了块柴,火光映在他脸上,像年轻时烧砖的模样。这平凡的人生,终究在黄土里,烧出了最动人的回响。
小说《黄土地上的星辰》试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