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想安静地退个婚》是“妳唱罢我登场”的又一力作,本书以苏文秦如虎为主角,展开了一段扣人心弦的宫斗宅斗故事。目前已更新128750字,最新章节为第13章,喜欢这类小说的你千万不要错过!主要讲述了:接手皇家藏书阁这个“烂摊子”,对翰林院的其他官员来说,是避之不及的苦差事。但对苏文而言,这简直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一个能让他名正言顺、大展拳脚地搞破坏的天赐良机。他领了钥匙,在一众同僚“同情”与“幸灾…
《我只想安静地退个婚》精彩章节试读
接手皇家藏书阁这个“烂摊子”,对翰林院的其他官员来说,是避之不及的苦差事。但对苏文而言,这简直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一个能让他名正言顺、大展拳脚地搞破坏的天赐良机。
他领了钥匙,在一众同僚“同情”与“幸灾乐祸”的目光中,独自一人走向了那座尘封已久的阁楼。
推开沉重的木门,一股混合着书卷霉变和尘土的厚重气息扑面而来,呛得他连打了好几个喷嚏。阁楼内光线昏暗,高大的书架一直顶到天花板,上面杂乱无章地堆满了竹简、卷轴和线装书,许多书籍甚至散落在地上,蒙上了厚厚一层灰,一眼望去,宛如一个巨大的历史垃圾场。
“完美。”苏文对自己即将开始的工作环境,给出了高度评价。
越是混乱,就越方便他添乱。
他的C计划第二阶段正式启动,核心目标只有四个字:颠覆认知。
他要用一套看似高深莫测,实则毫无用处、甚至起反作用的整理方法,彻底摧毁这座藏书阁的“可用性”。他要让每一个想来这里找书的人,都迷失在知识的海洋里,最终咒骂着空手而归。
在接下来的三天里,苏文没有动一本书。他把自己关在藏书阁一楼的一间小屋里,潜心研究他的“破坏性创新”方案。他拒绝了掌院学士派来协助他的吏员,声称“整理之道,需得心无旁骛,一人独思,方能得其精髓”。
这番故弄玄虚的话,更让外面的人觉得他高深莫测。
实际上,苏文是在凭借他前世零星的记忆,并结合这个时代的特点,创造一套独一无二的、足以让任何古代学者精神错乱的图书分类体系。
他深知,这个时代的图书分类法,大多是按照“经、史、子、集”四部分类。这种方法虽然粗糙,但至少逻辑清晰,有迹可循。而他要做的,就是彻底打破这种线性逻辑。
第四天,苏文出关了。他拿着一沓厚厚的、画满了各种奇怪符号和表格的“设计图”,召集了翰林院所有负责打杂的吏员和书吏,宣布他的“藏书阁复兴计划”正式开始。
“诸位,”苏文站在临时搭建的一个高台上,手持一根教鞭(其实是根鸡毛掸子),指着身后的黑板(一块涂了黑漆的木板),神情严肃地说道,“过去的分类法,已经落后于时代。从今日起,本阁所有的书籍,将不再遵循‘经史子集’的旧例,而是采用全新的、更具科学性的‘苏氏天地八分法’!”
他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大大的、类似八卦的图案。
“所谓‘天地八分法’,便是将天下万物之学问,归于八大类。分别为:‘天’部,主管天文、历法、卜筮之学;‘地’部,主管堪舆、地理、山川之志;‘玄’部,主管道法、修仙、炼丹之术;‘黄’部,主管帝王之术、权谋之学;‘宇’部,主管农耕、水利、营造之工;‘宙’部,主管医药、刑律、典章之制;‘洪’部,主管诗词、歌赋、乐理之艺;‘荒’部,主管小说、杂记、志怪传奇之谈。”
他这套说法,乍一听,似乎还有几分道理,将儒、道、法、工、农、医等学问都囊括了进去,比单纯的“经史子集”似乎更细致。
在场的吏员们都听得云里雾里,但又觉得好像很厉害的样子。
苏文看着他们那迷茫又敬畏的眼神,心中冷笑,真正的“大杀器”还没出场呢。
“当然,这只是第一级分类。”苏文清了清嗓子,继续他的“传销式”演讲,“在八部之下,我们还有三十二个二级分类,以‘风、雨、雷、电、山、川、河、泽’等三十二个自然意象命名。比如,‘天’部之下,设‘天风’、‘天雨’、‘天雷’、‘天电’四类。‘天风’录,记载星象占卜;‘天雨’录,记载节气变化……以此类推。”
这下,连最聪明的书吏也开始头晕了。这分类……也太玄乎了吧?
苏文要的就是这个效果。他要用一种“不明觉厉”的包装,来掩盖其混乱的内核。
“最关键的,是我们的索引系统。”苏文抛出了他的“致命一击”,“每一本书,都将获得一个独一无二的编号。编号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它所属的大类,如‘天’;第二部分,是它所属的小类,如‘雷’;第三部分,是它所在的书架号,如‘甲字三号架’;第四部分,则是它在该书架上的位置,如‘第五层,左数第七本’。所以,一本书的完整编号,就是‘天-雷-甲三-五左七’!”
“以后你们找书,无需再一本本翻阅,只需查阅我编写的《藏书阁总目索引》,找到编号,按图索骥即可!这,就叫科学!这就叫效率!”
苏-文的这番话说得是掷地有声,铿锵有力。
在场的吏员们,彻底被镇住了。他们虽然听不懂,但感觉自己正在见证一场前所未有的“学术革命”。他们看着苏文的眼神,已经从看一个“关系户”,变成了看一个“开宗立派”的大学问家。
接下来的一个月,整个藏书阁都陷入了一种“有序的混乱”之中。
苏文指挥着几十号人,将数十万卷书全部下架,然后按照他那套“天地八分法”重新分类、编号、上架。这项工作繁重到了极点,因为他的分类标准充满了主观性和模糊性。比如,一本讲“兵法”的书,究竟该归于“黄”部(帝王之术),还是“宙”部(典章之制)?一本描写“神仙打架”的小说,该归于“玄”部(道法之学),还是“荒”部(志怪传奇)?
每当有人提出疑问,苏文都大手一挥,用一句“此事需得辩证看待,不可拘泥于形,要领会其精神内核”给怼回去。反正最终解释权,归他所有。
他每天坐在太师椅上,喝着茶,看着吏员们忙得团团转,内心无比舒畅。他仿佛已经看到了,当这套系统完成时,所有翰林学士们,为了找一本书而抓耳挠腮、精神崩溃的美好画面。
一个月后,工程浩大的“苏氏图书管理法”终于初步建成。藏书阁内焕然一新,所有的书籍都整整齐齐地摆放在书架上,每个书架都贴着清晰的标签,如“天-风”、“地-泽”,看上去井然有序,赏心悦目。而那本厚达千页的《藏书阁总目索引》,更是被苏文用锦缎封面精心包装,供奉在一楼最显眼的位置,宛如一件镇阁之宝。
苏文满意地巡视着自己的“杰作”,准备向掌院学士汇报“工作已完成,但效果可能不佳”,然后就等着迎接暴风雨的来临。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
就在他准备去“自首”的前一天,皇帝赵渊,心血来潮,在张庭玉学士的陪同下,前来视察了。
“爱卿,朕听说你这一个月,闭门不出,呕心沥血,将这藏书阁整理得焕然一新,特来瞧瞧。”赵渊一进门,看着眼前这井井有条、一尘不染的景象,龙颜大悦。
苏文心里“咯噔”一下,暗道不妙。
张学士也在一旁抚须赞叹:“是啊,苏修撰真是大才。老夫昨日来看过,此等分类之法,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实在是……巧夺天工啊!”
“哦?如何巧夺天工?”赵渊来了兴趣。
苏文硬着头皮,将自己的那套“天地八分法”和“四段式编号索引”给皇帝和张学士讲解了一遍。他讲得磕磕巴巴,故意把许多关键点讲得模糊不清,希望能让他们听出其中的荒谬之处。
然而,他又一次低估了“脑补帝”的实力。
赵渊听完,非但没有觉得混乱,反而眼中放光,一拍大腿,高声赞道:“妙!实在是妙啊!”
苏文懵了:“陛……陛下,妙在何处?”
“妙就妙在,你这套方法,看似复杂,实则暗合天地至理,将天下学问一网打尽!”赵渊兴致勃勃地分析起来,“更妙的是这个索引之法!有了它,我大徽数十万卷藏书,便不再是一盘散沙,而是一支指挥如臂、调度随心的大军!朕想要哪本书,只需查阅总目,便能精准定位,这在以往,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他转头看向张学士,意气风发地说道:“张爱卿,你看看,这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这才是真正的‘经世致用’之学!苏爱卿,你为我大徽立下了不世之功!”
苏文站在原地,如遭雷击。
他只是想把水搅浑,结果皇帝直接把浑水捧起来,赞了句“好汤”?
为了验证这套方法的“神奇”,赵渊当场进行抽查。他随口说了一本极其冷僻的、关于前朝宫廷礼仪的孤本,名叫《南华仪注》。
张学士和几位随行的老翰林都面面相觑,他们只知有这本书,但具体放在哪个角落,谁也说不清楚,若是按以前的方法,怕是找上十天半个月也未必能找到。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了苏文身上。
苏文的内心在滴血。他当然知道在哪,因为这本书是他亲手分的类,编号是他亲手写的。他记得清清楚楚,因为这本书的内容实在太无聊,他当时还吐槽了几句。
他现在只希望自己“恰好”忘了。
但看着皇帝那充满期待的眼神,他知道,自己已经没了退路。
他磨磨蹭蹭地走到那本厚厚的《藏-藏书阁总目索引》前,装模作样地翻了半天,然后有气无力地报出了一串编号:“回……回陛下,此书,应在‘宙-电-丙七-二下九’。”
一个机灵的小太监立刻领命,飞奔上楼。
整个一楼,落针可闻。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等待着最后的结果。
不到半刻钟,小太监气喘吁吁地跑了下来,手中高高捧着一本泛黄的古籍,正是《南华仪注》!
“轰——”
在场的所有翰林官,脑子里都像是炸开了一样。
神了!
这简直是神乎其技!
赵渊更是激动得直接从椅子上站了起来,他快步走到苏文面前,用力地拍着他的肩膀,声音都有些颤抖:“苏文!苏爱卿!你……你真是朕的子房!朕的文和!此等大才,屈居于翰林院,实在是太浪费了!”
苏文的脸上,挤出一个比哭还难看的笑容。
他知道,自己完了。
他这次不仅没能把自己“作”走,反而把自己“作”成了一个在皇帝眼中“不可或缺”的战略级人才。
果不其然,皇帝的下一句话,彻底将他打入了万丈深渊。
“张爱卿,传朕旨意!”赵渊意气风发,朗声道,“朕决定,在全国所有州、府、县的官署和学堂,全面推广‘苏氏图书管理法’!并由苏文,亲自负责此事!”
苏文眼前一黑,差点当场“内伤复发”,晕厥过去。
小说《我只想安静地退个婚》试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