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文学
抖音热门小说推荐

第2章

改造第 7 年,这座曾仅有核心舱的太空设施,已成长为串联着生态舱、居住舱、农业舱的巨型联合体 —— 总长度突破 8 公里,像一条悬浮在红色星球轨道上的银色巨链。

而此刻,链节的每一处衔接点,都在酝酿着新的突破。

520 台曾昼夜不息的作业机器人需要专业 “医生”,8 公里长的飞船系统亟待一次全面 “体检”,1.3 万居民则面临着关于未来的重大抉择,新生的孩童们,正等待着认识他们脚下的宇宙。

“采矿机器人 073 号的左机械臂响应延迟 0.8 秒,传感器数据显示关节处有沙尘堆积,需要立即检修。”

德国工程师马库斯的手指在全息屏幕上滑动,调出 073 号机器人的三维模型 —— 模型关节处闪烁着黄色预警,旁边的数据流实时刷新着温度、扭矩等 12 项参数。

他身后,30 人的 “机器人维护团队” 正围坐成环形,成员来自中国、德国、日本,桌上的咖啡还冒着热气,却没人顾得上喝。

他们面前的屏幕,连接着散布在近火轨道及火星表面的 520 台作业机器人,从生态舱搭建的重型机械臂,到农业舱的播种机器人,再到火星地表的采矿设备,每一台的 “健康” 都关乎整个改造计划的进度。

在此之前,机器人的维护全靠人工 “救火”, 哪台出了故障,工程师就穿着舱外航天服赶去维修,在微重力环境下拆卸零件、排查问题,往往一台机器人的维修就要耗费 4-6 小时,还常因备件不足或检测不彻底留下隐患。

团队的第一步,是研发 “维护机器人”。20 台专用维护机器人用了 6 个月完成制造,它们通体呈银灰色,身高 1.5 米,比作业机器人更灵活。

左臂搭载超声波故障探测器,能穿透 3 厘米厚的金属外壳检测内部零件状态;右臂装有磁吸式零件更换模块,可兼容 520 台作业机器人的 87 种常用备件;机身腹部的储物舱里,还存放着微型摄像头、润滑剂、绝缘胶带等应急工具,甚至能在舱外真空环境下连续工作 8 小时。

维护机器人首次投入实战,是修复 12 台因沙尘故障的采矿机器人。

这些机器人在火星地表工作时,红色沙尘通过散热孔进入机身,堵塞了传感器和关节轴承,导致机械臂卡顿、定位偏差。按照以往的人工维修方式,需要将机器人运回轨道舱,拆卸外壳、清理沙尘、更换受损零件,12 台至少需要 80 小时。

而这次,2 台维护机器人搭载小型货运飞船降落到火星采矿区,首先用超声波探测器扫描机身,3 分钟就定位到沙尘堵塞的位置;随后,机械臂伸出直径 0.5 厘米的微型清理刷,精准伸入散热孔,将沙尘一点点清理出来;对于磨损的轴承,维护机器人直接从储物舱取出备件,通过磁吸模块快速更换 —— 仅用 8 小时,12 台机器人全部恢复正常。

“太不可思议了!” 李响在轨道舱的监控屏幕前,看着采矿机器人重新开始作业,语气里满是惊叹,“人工需要 80 小时的工作,机器人 8 小时就完成了,还能同步更新‘健康档案’,标注下次维护的时间。”

更关键的是,维护体系建立后,作业机器人的故障率大幅下降 —— 马库斯拿着统计报表,指着上面的曲线:“之前故障率一直稳定在 15% 左右,现在降到了 5%,而且 90% 的故障都能在预警阶段解决,不会影响施工进度。”

为了让维护更高效,团队还在 “方舟号” 的扩展舱里建立了 “机器人维护中心”—— 这里有 10 条备件生产线,能自主制造常用零件,有 5 个检修工位,可同时对大型机器人进行深度维护。

中心的数据库里,存储着 520 台机器人的全部运行数据,AI 系统会根据数据趋势,自动生成每周维护计划。

“现在我们不是‘救火队员’了,而是‘健康管家’。” 马库斯笑着说,他的手指在全息屏幕上轻轻一点,维护中心的灯光随之调整,“这些钢铁伙伴帮我们建起了太空家园,现在该我们好好照顾它们了。”

当维护团队为机器人筑起 “健康屏障” 时,华天带领的系统联调团队,正面临着更艰巨的任务。

为总长度达 8 公里的 “方舟号” 飞船进行首次全系统联调。

这座太空联合体,像一个精密的巨型钟表,动力、防护、生态、通讯四大系统就像钟表的齿轮,必须严丝合缝地运转,才能支撑未来可能的星际航行。

“之前各系统都是单独测试,比如动力系统的核聚变装置,生态舱的水循环系统,但它们之间如何协同,会不会出现冲突,我们还不清楚。”

华天站在联调指挥中心的巨型屏幕前,屏幕上显示着飞船的立体模型,不同颜色的线条代表着各系统的数据流。

“这次联调,就是要让所有系统‘说同一种语言’,确保在极端情况下也能稳定运行。”

团队首先制定了 “8 公里飞船全系统联调计划”,将测试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 “单系统压力测试”,验证每个系统在极限工况下的稳定性;

第二阶段是 “双系统协同测试”,比如动力系统与通讯系统联动,检测能量供应对信号传输的影响;

第三阶段是 “全系统联调”,模拟飞船启航、巡航、应急停机等场景,测试所有系统的协同能力。

为了完成这个计划,40 台 “联调机器人” 被部署到飞船的各个关键节点。

它们的外形像一个个圆柱形的罐头,直径仅 15 厘米,却搭载了温度、压力、电压、信号强度等 16 种参数的传感器,还能通过无线信号控制周边设备,相当于联调团队的 “千里眼” 和 “顺风耳”。

联调进行到第二阶段时,一个关键问题浮出水面。

当动力系统的核聚变装置满负荷运行时,产生的电磁辐射会干扰通讯系统的信号传输,导致舱内与地球的通讯延迟从 0.5 秒增加到 3 秒,远超安全阈值。

“这是我们之前没考虑到的 —— 单独测试时,动力系统的电磁辐射在安全范围内,但和通讯系统近距离协同,干扰就被放大了。”

联调团队的技术员张悦指着屏幕上的信号波动曲线,语气焦急,“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未来星际航行时,我们可能会和火星失去联系。”

华天立即下令启动 “故障模拟测试”,让 10 台联调机器人围绕动力舱和通讯舱布置,实时采集不同位置的电磁辐射强度和信号质量数据。

机器人的传感器每隔 0.1 秒就传回一组数据,AI 系统则根据这些数据绘制出 “电磁辐射热力图”—— 图上显示,动力舱的超导线圈是主要辐射源,而通讯舱的天线正好处于辐射最强的区域。

“解决方案有两个:要么给通讯天线加装屏蔽层,要么调整天线的位置。”

华天看着热力图,很快做出决策,“加装屏蔽层更简单,而且不会影响其他系统。”

接下来的一周,联调机器人成了 “施工队”。

它们携带特制的电磁屏蔽材料,沿着通讯舱的天线支架移动,将材料精准包裹在天线上;

同时,另一组机器人则实时监测屏蔽后的信号质量,确保通讯延迟恢复正常。当动力系统再次满负荷运行时,屏幕上的通讯延迟稳定在 0.48 秒,完全符合要求。

“联调机器人的优势就是精准和高效。”

张悦擦了擦额头的汗,“如果人工操作,需要先搭建临时支架,再小心翼翼地包裹屏蔽层,至少要 3 天,而机器人只用了 8 小时,还能同步采集数据,验证效果。”

根据联调机器人传回的海量数据,华天团队还优化了联调流程, 原本需要 6 个月的测试,通过将部分人工操作改为机器人自动执行,将数据采集间隔从 1 秒缩短到 0.1 秒,同时利用 AI 系统实时分析数据,避免重复测试,最终将测试周期缩短到 4 个月。

“这不仅节省了时间,更提高了测试的准确性。” 华天在联调总结会上说,“机器人不会疲劳,不会出错,能捕捉到人类忽略的细微数据,这些数据对飞船的安全至关重要。”

当技术团队忙着为飞船 “体检” 时,米莉带领的社会调查团队,正开展着一项关乎 “方舟号” 未来的工作 ——“首次去留意愿调查”。

改造计划启动之初,所有人的目标都是改造火星,但随着 “方舟号” 规模的扩大,以及比邻星探测计划的提出,一个新的选择摆在了 13413 名居民面前:是继续留在火星轨道,完成火星改造的最终目标;还是乘坐 “方舟号”,前往 4.2 光年外的比邻星,寻找新的家园?

调查采用线上问卷与线下访谈结合的方式。

米莉的团队设计了 28 道问卷题目,涵盖了居民的年龄、职业、家庭情况、对火星的适应程度、对星际航行的接受度等;同时,他们还在居住舱、农业舱、生态舱设立了 10 个访谈点,由专业社工与居民面对面交流,倾听他们的顾虑。

“这不是一次简单的‘二选一’,而是关乎每个人未来的重大决策。” 米莉坐在访谈点的桌子后,面前放着一杯温水,“我们需要了解每个人的真实想法,为后续的全船会议提供依据。”

调查结果在一个月后统计完成,当米莉将结果投影在会议室的屏幕上时,所有人都陷入了沉默。

11213 人倾向于前往比邻星,占比 83.5%;2200 人倾向于留守火星,占比 16.5%。

“倾向于去比邻星的,大多是 35 岁以下的年轻人,以及有孩子的家庭。” 米莉指着屏幕上的年龄分布曲线,“他们觉得火星改造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而比邻星代表着更广阔的未来,想给孩子一个新的可能。”

而选择留守的,主要是两类人:一类是 50 岁以上的老人,他们习惯了火星轨道的生活,不想再经历漫长的星际航行 ——62 岁的王建国是原地球航天局的工程师,他在访谈中说:“我在太空待了 7 年,身体已经适应了这里的环境,星际航行要 40 多年,我可能等不到抵达的那天,不如留在火星,继续帮年轻人完善改造计划。”

另一类是生态与农业领域的技术人员,他们负责的生态舱和垂直农场是火星改造的核心设施,担心离开后设施无人维护 ——38 岁的农业工程师林娜说:“垂直农场刚实现 80% 的食物自给,生态舱的植被还在适应阶段,如果我们都走了,之前的努力就白费了,我想留下来,让火星真正成为能居住的星球。”

为了更深入了解留守人员的需求,米莉团队还组织了一场座谈会。

会上,老人们提出希望增设 “老年医疗舱”,配备更完善的慢性病治疗设备;农业人员则希望增加留守人员的技术培训,确保能独立维护农场和生态舱。“这些需求我们都会记录下来,提交给基地管委会。”

米莉在座谈会向陆珵汇报时,陆珵说道:“无论选择去还是留,都是为了人类的未来,我们要确保每一个人的选择都能得到尊重和支持。”

这次调查也为后续的全船会议奠定了基础。管委会决定,将在改造第 8 年年底召开全船会议,讨论去留的具体方案 —— 包括星际航行的准备工作、留守人员的生活保障、火星与地球的通讯机制等。

“调查只是第一步,接下来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米莉望着舷窗外的火星,“但至少现在,我们知道了大家的方向,这就像在茫茫宇宙中找到了指南针。”

当大人们在为未来抉择时,“方舟号” 上的 586 名新生儿(累计数量),正用他们的哭声和笑声,为这座太空设施注入新的活力。

改造第 8 年,方舟号的总人数达到 13659 人(13413+246),其中 5 岁以下的儿童占比超过 4%,教育问题成了基地管委会的重点工作 , 他们在居住舱的三层开辟了 “儿童教室”,配备了适合微重力环境的桌椅、教具,还部署了 10 台 “教育辅助机器人”,专门负责教授孩子们地球文化和科学知识。

“我们的目标是让孩子们在太空里,也能感受到地球的美好,了解人类的历史和文化。” 教育组的王老师说,她正和一台教育机器人一起,给 20 个 3 岁的孩子上课。

课堂上,机器人先通过全息投影展示地球的全貌 : 蓝色的海洋、绿色的森林、白色的云朵,孩子们睁大眼睛,伸出小手想去触摸;然后,机器人播放了一段地球的自然声音,鸟鸣、海浪、风声,孩子们跟着声音模仿,教室里充满了欢声笑语;最后,机器人用动画的形式,讲述了人类从地球出发,探索火星的故事,当讲到 “方舟号” 的建造过程时,孩子们都兴奋地指着窗外的生态舱,喊着 “我们的家”。

“在微重力环境下,传统的黑板、课本都不适用,教育机器人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 王老师笑着说,“它们能通过投影、动画、声音,让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比在地球时还高。”

除了地球文化,教育机器人还会教孩子们太空科学知识: 比如火星的环境特点、太空的失重原理、飞船的运行机制。

有一次,机器人带着孩子们参观农业舱,用微型传感器检测小麦的生长情况,告诉孩子们 “这些小麦是怎么在太空里长大的”;还带着他们去动力舱的观测口,讲解核聚变装置的工作原理,虽然孩子们似懂非懂,但眼里满是好奇。

“我们希望从小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未来他们可能会成为火星改造的接班人,甚至是探索更远星球的宇航员。” 王老师说。

为了确保教育质量,教育组还会定期收集家长和孩子的反馈,不断优化机器人的教学内容。

“之前有家长反映,机器人讲的地球故事太复杂,孩子们听不懂,我们就简化了语言,增加了更多动画。” 王老师说,“太空教育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我们需要和机器人一起,慢慢探索最适合孩子们的方式。”

当改造第 8 年的最后一缕阳光(地球标准时)洒在 “方舟号” 的金属外壳上时,这座 8 公里长的太空飞船,已经做好了迎接未来的准备。

机器人维护体系让 520 台作业机器人保持着最佳状态;全系统联调验证了飞船的可靠性,为可能的星际航行扫清了技术障碍;去留意愿调查让居民们明确了未来的方向;教育辅助机器人则在孩子们的心中,种下了探索宇宙的种子。

马库斯的维护团队,正在为维护机器人升级新的故障检测算法,目标是将作业机器人的故障率降到 3% 以下;华天的联调团队,根据联调数据优化了飞船的应急方案,确保在任何极端情况下都能保障居民安全;米莉的调查团队,正在整理去留人员的详细需求,为全船会议准备材料;王老师和教育机器人,则在为孩子们筹备一场 “地球文化节”,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 “母星”。

站在核心舱的观测甲板上,陆珵、马库斯、华天、米莉、王老师不约而同地望向舷窗外,火星的橘红色地表在黑暗中闪烁,远处的比邻星像一颗微弱的蓝宝石,散发着遥远的光芒。

“你说,我们真的能抵达比邻星吗?”

王老师轻声问。华天点点头:“只要我们继续努力,一定可以。这艘飞船,这些机器人,还有我们所有人,都是为了这个目标而来。”

马库斯则看着维护中心的方向:“我们会照顾好这些钢铁伙伴,让它们陪我们走得更远。”

米莉望着教室里传来的笑声:“孩子们是未来的希望,我们要为他们创造一个更好的宇宙。”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