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小说《千年世家:从秦末到永恒》的主角是林辰,一个充满魅力的角色。作者“龙麟凤武”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了一个引人入胜的世界。如果你喜欢历史脑洞小说,那么这本书将是你的不二之选。目前本书已经连载等你来读!
千年世家:从秦末到永恒小说章节免费试读
汉献帝延康元年,冬。洛阳城外的寒风吹动着旌旗,也吹来了改朝换代的气息。曹丕逼迫汉献帝禅位,改国号为“魏”,定都洛阳,是为魏文帝。东汉王朝,历经四百余年,就此落幕。
消息传到齐郡时,林渊正在书堂听郑玄的弟子讲授《春秋》。他放下手中的竹简,沉默片刻,对身边的林瀚道:“派人去洛阳,献上齐郡的棉布和新粮,只道‘齐郡百姓恭贺新朝,愿陛下以民为天’,不提其他。”
林瀚有些犹豫:“父亲,曹丕篡汉,天下非议颇多,咱们这样做,会不会被人骂‘附逆’?”
林渊看向窗外,齐郡的田野里,冬小麦已冒出新芽。“骂名由人去说,百姓的日子才是实在的。”他缓缓道,“曹丕若能延续曹操的政策,让百姓安稳种地,便是好皇帝。咱们献上的不是谄媚,是齐郡的一份心意——愿新朝不忘民生。”
悬浮在半空的林辰,看着模拟器面板上的“天下格局”悄然更新:
【家族模拟器】
当前宿主:林辰(灵魂状态)
天下格局:三国鼎立(魏、蜀、吴并立)
家族存续状态:枢纽(齐郡地处曹魏腹地,为南北商贸关键节点)
核心资源:
– 粮食:可支撑五年(推行轮耕制,亩产稳定)
– 棉布/棉甲:供应魏、蜀(蜀地通过汉中秘密贸易)
– 铁器/器械:与曹魏工坊合作,改良农具
– 药材:惠民药局已成体系,药材自给自足
家族成员:
– 林渊(家主,55岁,济南侯,齐郡精神支柱)
– 林瀚(35岁,实际主持家族事务,拓展跨政权商贸)
– 林舒(31岁,掌管惠民药局,与华佗弟子有往来)
– 林皋(林瀚长子,20岁,随使团出使邺城,熟悉曹魏礼制)
– 林湄(林瀚之女,18岁,精通算学,掌管家族账目)
……(其余成员略)
魏文帝黄初二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黄初三年,孙权在武昌称吴王(后称帝,国号“吴”)。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战争虽未停歇,局部的和平与贸易却逐渐恢复。
林瀚抓住时机,将齐郡的商贸网络扩展到三国全境:向北,通过邺城与曹魏的西域商路连接,用棉布换取西域的香料和良马;向南,经合肥与东吴贸易,以铁器换取江南的丝绸和木材;向西,通过陈仓道与蜀汉秘密往来,用药材和粮食换取蜀锦和井盐。
“父亲,蜀汉的诸葛亮派人来了,想大量采购棉甲,说是要北伐。”林瀚向林渊禀报,“他们愿意用二十匹蜀锦换一副棉甲,价格是曹魏的两倍。”
林渊正在查看林皋带回的邺城地图,上面标注着曹魏的屯田区和水利工程。“棉甲可以卖,但不能只卖给蜀汉。”他指着地图,“曹魏的淮南防线也需要棉甲,给他们同样的价格,同样的货。”
“可魏蜀是敌国,咱们两边卖,会不会惹祸?”林湄掌管账目,知道其中的风险。
“乱世的商道,贵在中立。”林渊放下地图,“诸葛亮北伐是为兴复汉室,曹魏守边是为保境安民,对百姓而言,士兵有甲胄保命,就能少些孤儿寡母。咱们卖的是甲胄,不是立场。”
林辰看着林家的“中立贸易”策略,心中认可。这种看似“投机”的做法,实则暗含着对民生的考量——无论哪一方,士兵的性命、百姓的安宁,都是最珍贵的。林家的商路,无形中成了维系三国间脆弱平衡的一条纽带。
黄初七年,魏文帝曹丕驾崩,其子曹叡即位,是为魏明帝。曹叡延续了对林家的信任,不仅保留了林渊的爵位,还任命林皋为“太仆丞”,负责管理宫廷车马,虽无实权,却能随时了解曹魏的动向。
“明帝陛下想在洛阳修建宫殿,向齐郡征调工匠和木材。”林皋从邺城回来,带来了新的旨意,“还说,若父亲愿意出面督办,可加封为‘青州牧’。”
林瀚当即反对:“修建宫殿劳民伤财,咱们不能干。青州牧更是个烫手山芋,一旦接受,就成了曹魏的臣子,再想保持中立就难了。”
林渊沉吟道:“工匠可以派,但只派一半,且限定工期,到期必须返回;木材按市价出售,不白给。至于青州牧,就说我年事已高,难当重任,请陛下另择贤能。”
他知道,曹叡虽有才干,却不如曹操、曹丕务实,大兴土木只会消耗国力。林家若卷入其中,不仅会损害齐郡的民生,还可能失去蜀吴的信任。
果然,曹叡虽不满,却因伐蜀、防吴的战事吃紧,无暇深究。林渊的“有限合作”策略,再次为齐郡争取到了空间。
蜀汉建兴六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因马谡失街亭而失败。消息传到齐郡,林舒正在整理从蜀地传来的医书,其中有不少关于治疗刀伤、瘟疫的秘方。“诸葛亮损失惨重,怕是需要更多药材。”她对林瀚道,“惠民药局储备的金疮药和麻沸散,可以分一半给他们。”
林瀚点头:“派人走陈仓道,悄悄送过去。记住,只说是‘齐郡药农感念诸葛丞相治蜀有功,自愿相赠’,不提家族名号。”
林辰看着药材运往蜀地的商队,心中感慨。林家与诸葛亮素未谋面,却因“安民”这一共同目标,形成了一种跨越敌我的默契。这种默契,无关权谋,只关民生。
东吴黄武七年,孙权派使者来齐郡,希望联姻——让他的儿子孙和娶林湄为妻。林湄精通算学,掌管家族账目多年,心思缜密,是林瀚的得力助手。
“孙权这是想把咱们绑在东吴的战车上。”林瀚忧心忡忡,“答应了,曹魏那边不好交代;不答应,又怕得罪东吴,断了江南商路。”
林渊却笑了:“湄儿已有婚约,是琅琊王氏的子弟,早就定下的,孙权不会不知道。他这是试探,不是真要联姻。”他对林瀚道,“你回复孙权,说湄儿婚约已定,不敢违逆,但林家愿与东吴扩大贸易,用棉布换取东吴的造船术,如何?”
孙权得到回复,果然没有纠缠,反而爽快地同意了。不久后,东吴的造船工匠来到齐郡,带来了新式船模和图纸,林瀚组织工匠学习改良,齐郡的内河船只载重提高了三成,运输效率大增。
魏明帝青龙三年,林渊寿终正寝,享年六十五岁。临终前,他握着林瀚的手,指着窗外的书堂:“守住……书堂……守住……百姓……”
齐郡百姓罢市三日,为他送行。曹魏、蜀汉、东吴都派人前来吊唁——曹魏追赠他为“司空”,蜀汉送来诸葛亮亲笔题写的“德被齐鲁”匾额,东吴则送来珍贵的沉香木,为他制作棺椁。一个家族的家主去世,能让三国同时哀悼,这在乱世中是绝无仅有的。
林瀚接任家主后,将林渊的遗言刻在书堂的石碑上:“书堂不灭,文脉不绝;百姓安,家族兴。”他延续了父亲的策略,既与曹魏保持着“有限合作”,又与蜀吴维持着“中立贸易”,让齐郡成为三国时期罕见的“和平飞地”。
林皋在邺城为官,谨言慎行,只负责本职工作,从不参与朝堂争斗,却能将曹魏的农业政策、水利技术传回齐郡,帮助家乡改良生产。林湄则与琅琊王氏成婚,夫妻二人共同打理江南商路,将齐郡的棉布、药材销往更广阔的地域。
林辰的意识笼罩着齐郡,看着书堂里学子们诵读的声音传遍街巷,看着商队的船只在汶水上来来往往,看着农夫们在田间辛勤劳作,脸上露出安宁的笑容。
从秦末到三国,林家已走过四百五十年,历经十六代。这四百五十年里,他们见证了秦汉的统一,也经历了三国的分裂;他们躲过了无数次灾祸,也抓住了一次次机遇。支撑他们走下来的,从来不是对权力的渴望,而是对“守成”的执着——守护一片土地,守护一方百姓,守护文明的火种不被战火熄灭。
模拟器面板上,“历史节点预警”显示着三国后期的动荡:【预警:曹魏将发生高平陵之变,司马氏掌权;蜀汉将因姜维北伐而国力耗尽;东吴将陷入内乱。】
林瀚站在父亲的墓碑前,手中紧握着那枚传家玉佩。玉佩历经十六代人的摩挲,愈发温润,仿佛凝结着无数先祖的智慧。他知道,未来的乱世还很长,但只要齐郡的书堂还在,百姓还在,林家就会像一块坚实的枢纽,连接着破碎的天下,等待着再次统一的那一天。
夕阳的余晖洒在齐郡的土地上,将一切都染成温暖的金色。林瀚转身走向书堂,那里,新一批学子正在入学,朗朗的读书声,像是在诉说着一个跨越千年的承诺——只要文明不息,传承就不会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