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精品小说《穿越之大唐县令之子逆袭成王》,类属于男频衍生类型的经典之作,书里的代表人物分别是沈澜,小说作者为兽医也疯狂,小说无错无删减,放心冲就完事了。穿越之大唐县令之子逆袭成王小说已更新了98899字,目前连载。
穿越之大唐县令之子逆袭成王小说章节免费试读
苏振明的谋划如同精准的棋局,一步步悄然展开。
京兆府巡察使返回长安后,果然将云阳见闻,尤其是曲辕犁之神效与沈澜的种种善举,写入考绩奏疏,呈送御前。奏疏中虽未过分渲染,但字里行间对沈澜的赞赏与对曲辕犁的推崇之意,清晰可见。
这封奏书并未立即引起朝堂震动,却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特定的圈层中泛起了涟漪。首先关注的,便是主管天下工造、屯田、水利的尚书省工部。
这一日,一骑快马带着工部的公文,再次驰入云阳县衙。
公文并非下达给权知县令沈明章,而是直接点名“云阳沈澜”!
“工部屯田司令:查云阳沈澜,巧思匠造,改良犁具,于农事颇有裨益。今特征召入京,于将作监辖下工坊,参研新式农器,以备推广。令到之日,即刻启程,不得有误。”
公文措辞简洁,带着上官不容置疑的威严。
沈明章捧着这封突如其来的征召令,手微微颤抖,心情复杂难言。工部直接征召一白身庶民,此为殊荣,意味着澜儿的才能终于得到了朝廷的正式认可,前途无量。但京城长安,龙潭虎穴,波谲云诡,澜儿毫无根基,此去是福是祸,实在难料。
他慌忙将公文拿去与沈澜、苏振明商议。
苏振明仔细看完公文,抚须沉吟道:“此乃意料之中,亦是第一步成功。工部征召,而非封赏,意在先验看小郎君之才,再行定夺。虽无官身,但有了这层身份,便是入了朝廷法眼,非同一般匠户。此行,机遇与风险并存。”
沈澜接过公文,目光沉静。他早已不是当初那个病弱的少年,历经磨砺,又得内力与贤才之助,心志已然坚毅。他知道,这一步迟早要来。
“先生以为,此行该如何应对?”
“去!自然要去!”苏振明断然道,“不仅要去,还要带上最好的图样,最新的犁具,更要带上云阳百姓的称颂万民伞!此去非为炫耀,而为展示实力与民心。工部能人辈出,然多拘泥古法。小郎君之能,在于切合实际,推陈出新。届时,不必藏拙,亦不必过于锋芒毕露,实事求是,以理服人。至于京城人情往来,自有苏某代为筹划。”
有了苏振明这番话,沈澜心下大定。
消息很快传开,云阳县再次轰动。工部征召!这是多大的荣耀!乡民们自发聚集到县衙和纸坊外,纷纷向沈澜道贺,言语间充满了真挚的祝福与不舍。
几位乡老更是代表全县百姓,送上了一把精心制作的“万民伞”,伞上密密麻麻绣满了乡民的名字,感念沈澜造福乡梓之恩。
李芷云得知消息后,也第一时间赶来。她看着沈澜,清冷的眸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关切与复杂:“京城不同云阳,各方势力盘根错节,行事须得万分谨慎。墨韵斋在长安亦有分号,我已传书过去,届时他们会尽力为你提供方便。若有急事,可去平康坊‘清韵阁’寻一位姓秦的掌柜。”
她顿了顿,递过一个沉甸甸的锦囊:“这里面是一些长安通用的飞钱和散碎金银,以备不时之需。另有一枚玉牌,关键时或可挡些小麻烦。”
沈澜心中暖流涌动,接过锦囊,郑重道谢:“多谢娘子。长安虽大,沈某必谨言慎行,不负娘子期望。”
三日后,一切准备就绪。沈澜带着苏振明、以及两名得力工匠(一人精通木工,一人熟悉铁器),押着几架精心包装的曲辕犁和大量图纸资料,踏上了前往长安的路程。孙师爷则留在云阳,与老王头共同主持纸坊和工棚事务。
沈明章送至城外长亭,老泪纵横,千叮万嘱。看着儿子沉稳自信的模样,他心中又是骄傲又是担忧。
马车辘辘,驶离了熟悉的云阳县。沈澜掀开车帘,回望那座渐渐远去的城池,这里是他穿越后的起点,留下了他奋斗的汗水和最初的根基。
苏振明坐在他对面,闭目养神,忽然开口道:“小郎君不必感慨。云阳乃根基,长安方是跃升之台。此去,当如潜龙出渊,一飞冲天。”
沈澜放下车帘,目光变得坚定而锐利:“先生说的是。”
路途漫漫,沈澜并未浪费时间。他或在车内与苏振明探讨长安局势、工部人事,或静心修炼《蛰龙凝元功》。内力在体内潺潺流动,五感通达,思维也愈发清晰敏捷。他隐隐感觉到,这门功法似乎不仅能强身健体,更能提升他的悟性和精神力,使得他学习理解新事物的速度大大加快。
十余日后,雄伟壮丽的长安城廓终于出现在地平线上。
高大巍峨的城墙如同巨龙盘踞,延绵无尽。城楼高耸,旌旗招展。尚未靠近,那股包容四海、吞吐天下的帝都气象便已扑面而来,令人心生震撼。
马车随着熙熙攘攘的人流,缓缓通过明德门。城内景象更是让来自小县的沈澜大开眼界。宽阔笔直的朱雀大街足以容纳数十匹马并行,街道两旁店铺林立,旗幌招展,人流如织,摩肩接踵。胡商、遣唐使、僧侣、文人、百姓……各色人等穿梭不息,繁华喧嚣远非云阳可比。
空气中弥漫着各种气味:食物的香气、香料的味道、牲畜的气息、还有若有若无的……来自权力中心的威严与压迫感。
按照规矩,他们需先至工部报到。在苏振明的指引下,马车穿过纵横交错的坊市,来到了皇城外的尚书省衙署区域。
工部衙署门庭森严,甲士肃立。递上公文后,等了约莫半个时辰,才有一名身着青色官袍的令史出来,面无表情地引他们入内。
衙署内部庭院深深,廊庑回环,官吏们行色匆匆,各自忙碌,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公式化的冷漠与压抑。那令史将他们带到屯田司下属的一处院落,冷冷道:“你等便暂居于此厢房。王郎中已知尔等到来,明日自会召见。院内工坊器具可借用,无事不得随意走动。”交代完毕,便自行离去,态度颇为冷淡。
院落颇为陈旧,显然许久未曾好好修缮。几间厢房空空荡荡,只有简单床铺桌椅。同来的两名工匠面露忐忑之色,长安的官威和冷漠,让他们有些无所适从。
苏振明却似早有预料,淡然道:“京官眼界高,我等初来,又是白身,此等待遇实属平常。小郎君不必在意,明日见过主事官员,方见分晓。”
沈澜点头,并未将这点冷遇放在心上。他吩咐工匠安置行李和犁具,自己则与苏振明仔细检查带来的图纸资料,为明日可能的问讯做准备。
深夜,沈澜静坐练功。长安城的天地似乎与云阳不同,气息更为驳杂,却也似乎蕴含着某种难以言喻的“能量”。他运转《蛰龙凝元功》,小心地引导内息,发现修炼速度竟比在云阳时快了不少,丹田内的气感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增长着。
他心中暗自称奇,对这帝都长安,又多了几分敬畏与好奇。
次日一早,便有吏员前来传唤,称屯田司王郎中召见。
沈澜整理衣冠,带着最重要的几卷图纸,在苏振明的陪同下,前往王郎中值房。
值房内,一位身着浅绯色官袍、面容严肃、年约四旬的官员正伏案疾书,正是屯田司郎中王元亮。他并未立刻抬头,仿佛不知有人进来。
沈澜与苏振明静立等候,并不焦躁。
约莫一炷香后,王元亮才放下笔,抬起头,目光如电般扫过沈澜,带着审视与挑剔:“你便是云阳沈澜?那曲辕犁,便是你所造?”语气平淡,听不出喜怒。
“回禀郎中大人,正是在下。”沈澜不卑不亢地行礼回答。
“呈上来。”王元亮淡淡道。
沈澜将图纸双手奉上。王元亮展开,快速浏览了一遍,眉头微微蹙起:“看似精巧,然则铁木结构,恐不耐久。辕头弯曲,转向虽易,强度岂非不足?与现今官制直辕犁相比,有何确凿优势?可有数据对比?”
问题尖锐而专业,直指可能存在的缺陷。
沈澜早有准备,从容答道:“大人明鉴。此犁关键受力处皆以熟铁加固,选材亦为韧木,经久测试,强度无忧。其优势在于:一,省畜力,同等土质,节省牛力三成以上;二,提效,一日可多犁地半亩余;三,深耕,利于作物根系生长,可增产一成左右;四,灵便,尤宜小户及坡地耕种。云阳县已有详实数据记录,皆可查证。”
他语气平稳,数据确凿,听得王元亮眼中闪过一丝讶异,脸色稍霁。他又追问了几个技术细节,沈澜皆对答如流,甚至能指出当前官制犁具的几处可改进之处,言之有物,绝非纸上谈兵。
“嗯……”王元亮放下图纸,手指在桌上敲了敲,“看来倒非全是虚言。既然如此,你便先去将作监工坊,试制几架实物出来。本部堂官及将作大匠届时会亲自查验。若果真如你所言,自有你的好处。若是不然……哼。”
“下官遵命。”沈澜应道。虽然他现在并无官身,但在此场合,自称“下官”亦算得体。
退出值房后,苏振明低声道:“这王郎中看似刁难,实则已是按程序办事。小郎君应对得体,第一步算是过了。接下来工坊试制,才是关键,须得做出实物,堵住所有质疑之口。”
沈澜点头:“先生放心,我自有分寸。”
将作监工坊位于皇城边缘,占地广阔,匠户众多,负责宫廷和官府的各类器用制作。这里规矩更大,等级森严。沈澜持工部文书而来,被分配到一处偏僻的角落,配给了两名老迈的学徒和有限的材料工具。
明显的冷遇和刁难。
同来的两名云阳工匠面露愤懑之色,沈澜却淡然处之。他亲自上手,与工匠一同砍削木材,锤炼铁器。凭借对结构的深刻理解和增强的体力、精准的操控力,他往往能一眼看出问题所在,亲手修正。那两名老学徒起初懒洋洋的,但见沈澜技艺精湛,毫无架子,也渐渐被感染,认真起来。
不过三五日功夫,三架严格按照图纸、甚至细节处理得更为精湛的曲辕犁便打造完成,光可鉴人。
消息很快传开。工坊内其他匠户好奇围观,议论纷纷。有啧啧称奇的,也有嗤之以鼻,认为华而不实的。
这一日,王郎中果然陪着几位工部官员和一名身着将作监官袍、神色倨傲的老者前来验看。
那老者乃是将作监的一位资深大匠,姓赵,素来看不起地方上的“土法匠造”。他绕着那三架曲辕犁走了几圈,这里敲敲,那里摸摸,忽然冷笑道:“犁铧角度如此尖锐,入土虽易,遇石子硬土岂不崩裂?辕头弯曲,犁身轻浮,如何深耕?花哨有余,实用不足!”
他竟直接全盘否定!
王郎中等人闻言,也露出怀疑之色。
沈澜并不惊慌,上前一步,拱手道:“赵大匠所言,确有道理。然是否实用,空口无凭。工坊之后便有试田,何不驾牛一试,便知分晓?”
赵大匠冷哼一声:“试便试!若是不行,休怪老夫言之不预!”
一行人来到工坊后的试田。这是一块特意留出的硬质土地。官制的直辕犁和沈澜的曲辕犁同时驾牛开始耕作。
结果,高下立判!
直辕犁需壮牛猛拉,犁地浅显,转弯笨拙。而曲辕犁只需一牛,轻便灵巧,犁铧轻松破开硬土,犁得又深又匀,转弯调头,轻松自如。
事实胜于雄辩!
赵大匠的脸色由不屑变为惊讶,再由惊讶变为凝重,最后死死盯着那在田中顺畅运行的曲辕犁,半晌无言。
王郎中等人则是面露惊喜,交头接耳,频频点头。
“好!好犁!”王郎中终于忍不住抚掌赞叹,“沈澜,你果然未曾虚言!此犁若推广天下,实乃农桑之福!”
赵大匠虽面子上有些挂不住,但终究是技术人士,见到真正优异的设计,也不得不服气,嘟囔道:“……倒是老夫看走了眼。这犁……确有独到之处。”
至此,沈澜的才能,终于在这帝国最高工造衙门里,凭借实实在在的作品,赢得了初步的、却是至关重要的认可。
王郎中的态度热情了许多,当场表示会尽快将此事上报工部堂官,并为沈澜等人更换了更好的住处。
夜幕降临,沈澜站在暂居的小院中,仰望长安城璀璨的星空。皇城的方向,灯火辉煌,气象万千。
他知道,工部的大门,已经被他撬开了一道缝隙。 而真正的挑战与机遇,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