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暑气正盛时,我带着给奶奶买的凉席回村,远远就听见水沟边的笑声——小娃坐在小棚子下,身边围着几个孩子,手里拿着个铁皮桶,正给孩子们讲怎么分辨泥鳅的动静。他穿着件浅灰色短袖,裤脚挽得整整齐齐,手里拿着根小树枝,在地上画着水沟的样子:“泥鳅喜欢躲在草根多的地方,你们看,这里的水泡是圆的,就是泥鳅在换气,下手要轻,不然会惊走它们。”
“小娃哥哥,我上次摸了半天都没摸到,你能再教我一次吗?”旁边的小男孩仰着头问,眼里满是期待。小娃笑着点头,拎起铁皮桶就往水沟边走:“来,我带你去‘泥鳅窝’,那里的泥鳅又大又乖,你跟着我学。”他蹲下来,让小男孩把手放进水里,自己则握着他的手腕,一点点引导:“感觉到滑溜溜的东西了吗?别慌,手指慢慢弯起来,就能抓住它了。”
我站在棚子下看着,突然想起去年夏天的场景——那时小娃还会因为摸不到泥鳅沮丧,如今却能耐心教别的孩子,连说话的语气都温柔了许多。奶奶坐在棚子里择菜,笑着跟我说:“这孩子现在像个小老师,每天都来教孩子们摸泥鳅,还会把摸到的泥鳅分给家里有老人的,说要学爷爷,多帮衬别人。”
傍晚收桶时,小娃把泥鳅分成好几份,每份都用新鲜的水草裹着:“张奶奶家的爷爷爱喝泥鳅汤,这份要大的;李爷爷家的小娟爱吃炒泥鳅,这份要小的,好入味。”他分泥鳅时很认真,连数量都数得清清楚楚,分完后还会把铁皮桶洗干净,倒扣在棚子下晾干:“爷爷说桶要晾干才不会生锈,能多用好几年。”
晚饭时,奶奶熬了泥鳅干粥,小娃先给奶奶盛了一碗,又给我盛了一碗,自己才拿起筷子。“奶奶,你今天别洗碗了,我来洗,你去歇着。”他一边喝粥一边说,眼神里满是体贴,“昨天我把碗柜擦了一遍,还换了新的洗碗布,你用着方便。”奶奶笑着点头,眼里的暖意像粥里的热气,慢慢漫开来。
八月的最后一个傍晚,暑气还没完全散,我就看见院子里晒着个新书包——天蓝色的,上面印着小小的向日葵图案,小娃正蹲在旁边,用彩笔在书包侧面画着什么,旁边摆着那两个擦得锃亮的铁皮桶,桶沿的“泥鳅桶”三个字在夕阳下泛着暖光。
“叔叔,你看!”他看见我,举着书包跑过来,脸上带着点兴奋,又藏着点不舍,“这是奶奶给我买的新书包,我画了个小铁皮桶在上面,这样上学也能想着摸泥鳅的事。”我凑过去看,书包侧面果然画着个小小的铁皮桶,桶里还画了几条泥鳅,旁边歪歪扭扭写着“老家”两个字,笔画里满是孩子气的牵挂。
奶奶从屋里出来,手里拿着刚缝好的布笔袋:“明天就要去镇上上学了,住读,一周才能回来一次。小娃这几天天天去红薯地,说要把苗再浇一遍水才放心。”小娃听见这话,低下头摸了摸铁皮桶,小声说:“我跟小伙伴们说好了,让他们帮我看着红薯苗,还把爷爷教的浇水法子都告诉他们了。”
那天晚上,我们一起把晒干的向日葵花籽装进布袋子,小娃说要带去学校,分给新同学:“让他们也知道,我们老家的向日葵结的籽最香。”他还把铁皮桶里的泥鳅干装了一小罐,小心地放进书包侧兜:“给宿舍的同学尝尝,这是奶奶晒的,比超市买的好吃。”收拾完书包,他把两个铁皮桶搬到红薯窖边,用干草盖好:“等我周末回来,就用它们摸泥鳅,给奶奶熬汤喝。”
第二天送小娃去镇上学校时,他背着新书包,手里紧紧攥着那个铁皮桶模型——是去年捏的那个,边缘用透明胶带粘了又粘。到了宿舍,他把模型放在床头柜上,又把向日葵花籽分给同宿舍的同学,说话时虽然有点紧张,却没像以前那样躲躲闪闪,反而主动跟同学说:“我老家有好多向日葵,还有水沟,能摸泥鳅,周末你们要是想去,我带你们去!”
返程时,小娃站在学校门口,朝着我们挥手,书包上的向日葵图案在阳光下格外显眼。车子开远时,我从后视镜里看见他还站在那里,手里举着那个铁皮桶模型,像举着一份沉甸甸的约定。风里带着秋天的凉意,却好像能看见他背着书包,在校园里慢慢长大的样子——带着老家的牵挂,带着铁皮桶里的时光,一步一步,走向更远的地方。
九月的第一个周末,我刚到村口就看见个熟悉的身影——小娃背着书包,蹲在红薯地边,手里拿着个小铲子,正在给红薯苗除草。他的校服外套搭在田埂上,袖口沾着泥,头发被风吹得有些乱,却没停下来,眼睛盯着地里的苗,动作比以前更熟练,连拔草时都小心翼翼,怕碰坏了苗的根。
“叔叔!”他听见脚步声,抬头看见我,眼睛一下子亮了,手里的铲子都忘了放下,“我周五下午就回来了,先来看了红薯苗,小伙伴们照顾得挺好,就是有点杂草,我来拔了。”我蹲下来帮他,才发现他书包里还装着个小本子,上面记着这周学的知识,还有几页画着红薯苗和铁皮桶,旁边写着“周末要浇水”“给奶奶熬粥”。
“在学校怎么样?同学都好吗?”我问他,他一边拔草一边点头:“挺好的,我跟同桌分享了向日葵花籽,他说下周要带他家种的苹果给我。老师还夸我作文写得好,我写的是老家的泥鳅和向日葵,老师说很有生活气息。”他说起学校的事,语气里满是雀跃,却没忘了手里的活,拔完一片草,就从书包里拿出个小水壶,给苗浇水:“这是我从学校接的凉白开,奶奶说用凉水泡过的水浇苗,苗长得壮。”
中午回家,小娃放下书包就往厨房走,系上奶奶的旧围裙,开始淘米:“我跟老师学了煮小米粥,今天煮给奶奶喝。”他站在灶台前,比灶台高了不少,不用垫凳子就能够到锅,添柴、调火都很熟练,粥煮好时还不忘放了点红枣,说给奶奶补身体。“奶奶,你尝尝,这个粥我煮了二十分钟,老师说煮久点才软烂。”他把粥端到奶奶面前,眼里满是期待,像个等待被夸奖的孩子。
下午,我们一起去摸泥鳅。小娃拎着铁皮桶,脚步轻快地往水沟走,还跟我说学校的趣事:“我们体育课跑接力赛,我跑最后一棒,还得了第一名呢!”他蹲在沟边,小手轻轻伸进水里,没过一会儿就摸到一条泥鳅,举起来给我看:“叔叔你看,这条比上次的还大,晚上给奶奶熬汤喝。”阳光洒在他脸上,能看见他嘴角的笑意,像秋日里的阳光,温暖又明亮。
周日下午,送小娃回学校时,他把装着泥鳅干和红薯干的布袋子塞进书包:“这个给同桌和老师带点,让他们也尝尝老家的味道。”他还把铁皮桶擦干净,放在红薯窖边:“叔叔,我下周回来再摸泥鳅,你帮我看着红薯苗,别让杂草长太多。”车子开远时,我从后视镜里看见他背着书包,站在学校门口,朝着车子的方向挥手,书包上的向日葵图案在阳光下闪着光,像一份小小的希望,陪着他在成长的路上,慢慢前行。
我知道,小娃已经慢慢适应了学校的生活,却没忘了老家的牵挂——没忘了红薯地里的苗,没忘了奶奶的粥,没忘了铁皮桶里的时光。而那些藏在时光里的温暖,会像书包上的向日葵一样,陪着他走过每一个日子,让他在成长的路上,永远都有一份来自老家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