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种地种田生活日常》中的杨微是很有趣的人物,作为一部种田风格小说被喜欢韦伯钢琴的大娇描述的非常生动,看的人很过瘾。“喜欢韦伯钢琴的大娇”大大已经写了96648字。
种地种田生活日常小说章节免费试读
第三十五章 樱熟时节,甜酿新章
四月的青石镇,后山的野樱开得正盛,粉白的花瓣落在青石板上,像撒了把揉碎的云。杨薇蹲在菜畦边,指尖沾着新摘的樱桃汁,正和阿蘅商量着“樱桃蜜酱”的腌渍比例。风里飘着樱桃的甜香混着新翻的泥土味,远处传来系统提示音——【宿主触发“春日甜酿”任务:需用本地樱桃制作三款特色甜酿,举办“樱熟宴”邀请全镇村民参与,奖励黄金米六百斤,解锁“时令食单”菜谱。】
“阿娘!”念薇的声音从院门口传来,他抱着个竹编果篮,发间的樱花簪沾着晨露,发梢还挂着片樱瓣。他踮着脚跑过来,果篮里露出半颗裹着糖霜的樱桃:“阿爹说,周大娘送了新腌的樱桃蜜,咱们用它做酱最妙!”
杨薇接过果篮,指尖触到樱瓣上的糖霜:“小淘气,可别偷吃太多,留着做酱呢。”
“知道啦!”念薇歪着脑袋,“阿爹说,今日要教我做‘樱桃酒’,等宴席时给周小姐尝尝!”
正说着,顾远掀开棉帘从堂屋出来,手里端着盏茶,发梢沾着点樱香:“婉儿,镇里的张屠户送了十斤新腌的樱桃,说要配咱们的‘荷香醉鱼’。”他将茶盏递给她,“周鸿年昨日来铺子,说他女儿若雪要学做樱桃酱,非闹着要跟你学。”
“周小姐若真有心,”杨薇笑着摸了摸念薇的头,“明日便带她来菜畦,咱们边摘樱桃边教。”
午后的阳光透过樱树洒下来,在菜畦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杨薇带着念薇和周若雪蹲在樱树下,指尖轻拈着最红的樱桃:“要选这种‘朱砂樱’,果肉厚,汁水甜,腌出来最妙。”她将一颗樱桃塞进念薇嘴里,“尝尝,甜不甜?”
“甜!”念薇眼睛立刻弯成月牙,“比糖蒸酥酪还甜!”
周若雪捧着个青瓷碗,认真记着:“杨先生说,樱桃蜜酱要加三勺蜂蜜,两勺桂花,再腌足七日……”她忽然抬头,“杨先生,我家铺子有新到的玫瑰酱,能用来做樱桃玫瑰酿吗?”
“当然能。”杨薇笑着点头,“玫瑰的香配樱桃的甜,再加点柠檬皮提鲜,味儿更层次。”
“阿娘,”念薇举着颗樱桃跑过来,“我想做‘樱桃糖葫芦’!”
“小淘气。”杨薇刮了刮他的鼻尖,“糖葫芦要熬糖稀,得等明日。今日先摘够樱桃,咱们做酱。”
樱树下的竹篓渐渐满了。杨薇望着周若雪认真记录的模样,想起三年前——那时她刚办女学,学生们连笔都握不稳,如今却能跟着她学做酱菜、记食谱。她摸了摸发间的樱花簪,那是顾远送的,此刻正贴着她的肌肤,带着他的体温。
“阿娘!”念薇举着个空陶瓮跑过来,“我洗干净了!”
“好。”杨薇接过陶瓮,“咱们把樱桃倒进去,加蜂蜜、桂花,再封坛。”
“我来搅拌!”念薇踮着脚,拿着木勺在瓮里搅动,“阿爹说,要顺时针搅,不能太用力!”
“小淘气。”顾远笑着走过来,接过木勺,“我来搅,你扶着坛口。”
三人正忙碌着,院外传来骡子脖颈的铜铃声。王氏挎着个蓝布包袱从村里跑来,鬓角的白发被风吹得蓬蓬的,脸上却挂着笑:“婉儿!你阿娘来啦!”
杨薇猛地站起身,陶瓮差点打翻。她三步并作两步跑过去,接过王氏手里的包袱,指尖触到包袱皮上熟悉的针脚——那是她娘亲手缝的,藏青底色,绣着两朵并蒂莲。
“阿娘!”杨薇声音发颤,眼眶瞬间红了。
王氏伸手替她擦掉眼角的泪,从包袱里掏出个红布包:“你阿爹走前,把你小时候的百家衣缝好了,说等你有了自己的家,要穿这件衣裳给孩子做肚兜。”她又摸出个粗陶罐,“这是你娘腌的酸梅汤,用的是后山的野梅,比镇里的解暑!”
杨薇接过陶罐,罐身的温度透过粗布渗进来,像极了母亲的手。她想起十年前,自己背着包袱逃荒到青石镇,是王氏收留了她;想起五年前,她在酱园里累得直不起腰,是王氏端着热粥蹲在灶边陪她;想起上个月,她办女学缺木料,是王氏连夜去后山砍了半车竹子。
“阿娘,”杨薇吸了吸鼻子,“您怎么来了?路不好走。”
“我来看看我的好闺女。”王氏拉着她的手往屋里走,“你阿爹走前说,你在这儿过得挺好,可我总惦记着。昨儿给你阿舅套了辆骡车,送我来的。”
顾远早已迎出来,接过王氏手里的包袱:“大娘,快坐。我让厨房熬了小米粥,您歇会儿。”
王氏摆了摆手,目光落在堂屋的八仙桌上——那里摆着杨薇新刻的“婉香女学”木牌,还有念薇写的“春”字:“婉儿,你真把女学办起来了?”
“嗯。”杨薇拉着王氏坐在炕沿,“去年秋里开的学,现在有二十三个学生了。阿秀前儿个跟我说,她娘要让她退学,说‘女娃读什么书,迟早要嫁’,我把她训了一顿。”她笑了笑,“不过阿秀到底没退,她说‘我要学写字,给阿娘写家书’。”
王氏摸了摸杨薇的头,眼里泛着泪光:“你做得对。我那会儿要不是你阿公硬送我去私塾,现在怕是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
正说着,院外传来一阵喧哗。阿蘅举着块红绸子跑进来,发间别着杨薇送的银樱花簪:“阿娘!阿娘!樱熟宴的桌子摆好了!”
杨薇抬头望去,只见晒谷场上支起了八口大陶瓮,瓮上蒙着红布,旁边摆着竹编的果盘,盛着新摘的樱桃。顾远站在门口,正给客人引路:“李掌柜,您请坐!这是张奶奶做的酸梅汤,您尝尝!”
“好!”李掌柜端起碗,喝了一口,“酸甜开胃,比镇里的酸梅汤还地道!”
杨薇站在“樱桃蜜酱”的陶瓮前,看着客人们纷纷举筷:“各位请尝尝这道‘樱桃蜜酱’,用的是后山的朱砂樱,加了蜂蜜和桂花,腌了七日……”
“好味!”府城的美食家赵先生放下筷子,“这酱的甜,不齁不腻,配咱们带的桂花糕,绝了!”
“赵先生过奖了。”杨薇笑着应下,“这是我新试的酱,还请多提意见。”
“意见?”赵先生摸了摸胡须,“我看这味儿已经够好了,若能再加些脆桃片,解解腻,更妙。”
“阿娘,”念薇举着片脆桃跑过来,“我切了桃片!阿爹说,脆桃片配蜜酱最解腻!”
杨薇接过桃片,夹了一片放进酱碗里:“小淘气,你倒成了小参谋了。”
“赵先生,您再尝尝!”念薇举着碗,“加了脆桃片,是不是更妙了?”
赵先生尝了一口,眼睛立刻亮了:“妙!妙!脆桃的清甜能中和蜜酱的稠,这味儿,绝了!”
樱熟宴结束时,“樱桃蜜酱”被评为了“青石镇最甜味”,赵先生还提笔写了块匾:“婉香蜜酱,樱熟之味”。顾远将匾挂在酱园门口,阳光透过木匾的缝隙洒下来,照在杨薇的笑脸上。
“阿娘,”念薇举着块糖画跑过来,“我赢了!我用‘樱桃蜜酱’画了幅画,评委说我最有创意!”
“小淘气。”杨薇接过糖画,“这是奖励你的。”
“阿娘,”念薇突然认真起来,“我想把‘樱桃蜜酱’的做法写进女学的课本里,让更多的女孩子会做!”
“好。”杨薇摸了摸他的头,“阿娘帮你整理,再教你认些药材,以后你也能当小先生。”
晚风拂过,晒谷场上的灯笼亮了起来。杨薇望着顾远眼底的温柔,望着念薇蹦跳的背影,望着女学学生们的笑脸,忽然明白——所谓“甜酿新章”,从来不是守着一坛酱、一方招牌,而是守着身边的人,守着那份“不欺人、不自欺”的初心。而这,才是最珍贵的“甜”。
(后续情节预告:婉香蜜酱被府城报社报道、“樱熟宴”被定为青石镇年度传统活动、杨薇母亲在青石镇开设“外婆的甜酿坊”并教授传统果酱技艺、系统发布“四季食单”任务(如制作“夏日酸梅饮”“秋日桂花酿”“冬日姜枣膏”)、女学学生成立“青石甜艺社”并举办首场甜酿市集、村民们自发组织“樱熟文化节”等,故事将继续围绕“甜蜜”与“传承”展开,填充更多温暖、治愈的生活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