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百块!”冯秀云和刘桂兰几乎是同时倒吸一口气,眼睛都瞪大了。
这数字对她们而言冲击力不小!她们那个年代,女人生孩子,要么是婆婆妈妈照顾,要么是自家姐妹搭把手,哪有专门花钱请人伺候的?
还给七百块!南林市本就是省会,平均工资不低,但七百块也比大多数人的工资都高了。
“哪用花那么多钱啊!”冯秀云本能地开始心疼,“阿静,你妈和我都在呢,我们俩轮流着,怎么也能把你照顾好了!何必花这个冤枉钱?”
刘桂兰也连连点头,表示自己能行。
苏建宁赶紧接话,脸上带着点“财大气粗”的憨笑:“妈,岳母,这不是有那五十万打底嘛!咱们现在不差这点儿!
李阿姨是专业的,照顾产妇和孩子有经验。阿静刚生完,身体虚,念念又小,交给李阿姨,我们放心,你们也能轻松点不是?
你们白天有空就过来看看念念,陪阿静说说话就行,不用那么辛苦地起早贪黑伺候。”
他特意强调了“五十万”和“不差这点儿”,果然,两位老人的表情立刻松动了不少。
是啊,自己儿子儿媳现在是有五十万身家的人了!请个月嫂也说得过去。
虽然还是觉得有点奢侈,但想到儿媳妇和孙女能得到更专业的照顾,那份心疼钱的劲儿也就慢慢淡了。
刘桂兰心里更是乐开花,觉得女婿重视自己女儿和外孙女,舍得在娘俩身上花钱。原本还担心女婿有了钱会动歪心思,现在也放心了。
“行吧,”冯秀云最终点了头,看着儿子儿媳,“你们现在手头宽裕了,想请就请吧。只要人好,对阿静和念念好就行。”
“就是,”刘桂兰也叮嘱道,“这请人的钱该花,但平时过日子,该省还得省!那五十万看着多,也经不住乱花!”
“妈,岳母,你们放心!我们心里有数!” 陈静和苏建宁异口同声地保证。
“还有啊,”冯秀云又想起关键的事,压低了声音,“这中奖的事,咱们对外说是十万。但这十万块怎么‘来’的,也得想个说法,慢慢透出去,不能太突然,免得惹人猜疑,也省得那些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都上门来。” 她活了大半辈子,深知人情世故的复杂。
“对,秀云姐说得在理。”刘桂兰深表赞同,“咱们回去也琢磨琢磨,看看怎么不经意地提一提。要是有人问起,就说建宁运气好,买了点彩票,小中了点,也就够给孩子买点好东西的。别提具体数,越模糊越好。”
两位老人立刻进入了“战略部署”状态,开始小声商量着如何将这“十万元中奖”的消息,慢慢渗透进亲戚朋友邻居的认知里,让别人觉得他们家现在有点小钱,给孩子买点好的正常,又最大程度地减少后续的麻烦。苏建宁和陈静看着两位母亲如此上心,心中既感动又踏实。
***
有了李阿姨这位经验丰富的月嫂,陈静的月子坐得堪称典范。一日三餐营养均衡,汤汤水水从不间断,房间收拾得干净整洁,苏念也被照顾得无微不至。
李阿姨话不多,但眼明手快,做事极有章法,让冯秀云和刘桂兰这两位来“视察”的老太太都挑不出半点毛病,只剩下满口的称赞。
看着儿媳气色红润,奶水充足,小孙女一天一个样,白白胖胖,健健康康,两位老人悬着的心彻底放回了肚子里,也真正接受了“花钱买省心”这件事。
苏念在这样精心呵护的环境下茁壮成长。带着前世记忆的灵魂依旧被困在婴儿的躯壳里,清醒的时间有限。
但能清晰地感受到周围环境的安稳舒适,感受到父母和李阿姨无微不至的关爱,她的内心是前所未有的安定。
那些关于前世求职碰壁、金钱窘迫的记忆碎片,在吃饱喝足后的昏睡中,似乎也渐渐淡去。
这一世的开局,完美得超乎她的想象。
虽然大部分时间依然在睡梦中度过,但偶尔清醒时,听着父母压低声音讨论着“国债”“存单”“利息”,她的小嘴角也会无意识地微微弯起。
真好,爸妈没有挥霍,而是在认真地规划这笔钱。她可以安心地当“省心宝宝”了。
时间一晃,陈静四十二天的月子期圆满结束。身体恢复得很好,精神状态也焕然一新。
“李阿姨,”这天晚饭后,陈静抱着吃饱喝足、正睁着乌溜溜大眼睛好奇张望的苏念对李阿姨说,“这段时间真是辛苦您了,把我和念念照顾得这么好。您看您愿不愿意继续留下来?”
李阿姨有些意外,但眼中也流露出期待:“陈太太,您的意思是?”
“念念还小,我产假结束就得回去上班了。”陈静解释道,“家里老人年纪大了,不可能长期帮忙带孩子。我们想请您继续做下去,主要是照顾念念。工资涨一百,八百一个月,您看行吗?”
陈静深知找到一个可靠合心意的保姆有多难,现在也不差钱,直接使出金钱大法留人。
李阿姨几乎没有犹豫,脸上露出欣喜的笑容:“行!陈太太,苏先生,谢谢你们信任我!照顾念念我乐意!这孩子乖,好带,我也舍不得她!”
能继续在这样通情达理出手大方的主家工作,对她来说是求之不得的好事。而且工作内容简单,毕竟苏念太好带了。
于是,李阿姨的身份从“月嫂”无缝切换成了“住家保姆”,继续留在了苏家,成为了照顾苏念的主力。
生活渐渐步入新的轨道。陈静产假结束后回到了岗位,工作节奏平缓。苏建宁也开着那辆熟悉的小车,早出晚归。
家里有李阿姨操持着,把苏念照顾得妥妥帖帖,小日子过得安稳又平静。
那笔1250万巨款,在夫妻俩反复商量和查阅了诸多资料,陈静利用银行工作的便利,咨询了不少内部信息,终于有了明确的、极其稳妥的安置方案:
首先要锁定长期安全收益。苏建宁和陈静将其中500万元,用于购买由国家信用背书的国债。这是风险最低、收益稳定的选择。
他们这500万分为三份,100万元购买1年期国债,作为相对灵活的储备。 150万元购买3年期国债,兼顾中期收益。 250万元购买5年期国债,追求更长期限下的稳定回报。
其次确保资金增值,要跑赢通货膨胀。又将600万元,分别存入实力最雄厚的国有银行,办理三年期大额存单。
四大行的信用背书让人安心,陈静还将大额存单的化利率谈在3.2%左右三年期。
剩下的要留着周转,不能全存定期了。
由于商业银行活期的利息比四大行高,于是两人将剩余的150万元分散在各自名下另外几家商业银行的活期账户里。
当最后一张存单凭证和国债认购确认书被陈静小心翼翼地锁进银行保险箱后,夫妻俩相视一笑,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前所未有的轻松和笃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