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文学
抖音热门小说推荐

第2章

无论如何也无法想象,这位燕王殿下,居然是未来那位永乐大帝!

相较之下,朱元璋最为难以承受。

“这怎么可能?老四怎么可能是太宗皇帝?又怎会成了永乐大帝?”

“太宗不是标儿吗?”

“即便真有一位永乐皇帝,那也应该是标儿才对!”

朱元璋彻底失控,几近落泪。

这一切完全超出了他的理解范围。

依眼下所见,难道那位正统皇帝是朱棣的后人?

如此一来,他是否打错了人?

原本应教训的是朱棣,结果却错怪了朱标?

他什么也没想到,朱棣竟然当了皇帝?

他怎么敢?

“老四!”

“你给朕一个交代!”

“一个站得住脚的理由!”

“你是不是背叛了你大哥?是不是残害手足?”

朱元璋愤怒地瞪圆双眼!

朱棣惊惧得瘫坐在地,急忙辩解:“父皇啊,我真的什么都不知道。”

“这些是未来发生的事,我又怎能预见?我从来没想到自己会登上皇位……”

朱棣几近落泪:“父皇您了解孩儿的,纵使死,我也不敢有此非分之念啊。”

燕王此刻也彻底失了方寸。

他本只是想来看大哥的热闹——无论如何,那位正统皇帝似乎都是大哥之后。

谁能料到竟会变成如今这般情景。

“太宗”之称竟然落在了自己头上,还被誉为“永乐大帝”。

实在太过惊人。

这一切实在令人震撼。

事实上,朱棣内心非常单纯。

他只求安稳当一名藩王,平日里进山打猎解闷就已经满足。

甚至,做一名戍守边疆的大将也是他的愿望之一。

作为边塞藩王,驰骋战场,为国尽忠,这才是他真正所向往的生活。

然而,眼前的真相却彻底颠覆了他对未来的预想。

未来竟远比他想象中更疯狂。

自己居然真的变成了名震天下、史册留名的永乐皇帝、太宗皇帝。

这就代表,自己日后果真以骨肉之血为阶梯,篡夺了皇位?

朱棣顿时一片茫然。

这一瞬间,恐惧涌上心头。

没想到看热闹竟看成了主角。

当然可以,以下是忠实于原意、去除多余后重新表达的版本:

朱棣竟成为了大明皇帝。

这令朱元璋怒不可遏。

他再度注视朱柏,逐字问道:“你说,朱棣是不是之后,真的做了大明的皇帝?”

徐达等人亦将目光投向朱柏,心情紧绷。

今日发生的事情太过惊人。起初是听见迁都北方,现今竟然还称朱棣登上了皇位。

倘若属实,事态便极其严重。

朱柏答道:“没错,他确实是大明的永乐皇帝,且极具才能。”

听到这些话,朱元璋再也忍不住,怒火腾起。

“好一个永乐皇帝,果然不简单!”

—— 朱元璋怒气冲天,几近暴怒。

危急时刻,徐达和蓝玉急忙上前劝阻。

“别拦着我!今天我非得好好教训这混账不可!”

“他竟然想要做皇帝,竟敢如此!”

怒气在他脑中沸腾,这是从未有过的怒火。

“父亲,现在不是生气的时候,眼前的局势还得您定夺。”

“要是您这样下去,瓦剌一旦进攻京城,后果不堪设想。”朱柏实在无法坐视,一边为四哥担忧,一边上前劝道。

朱元璋渐渐恢复冷静,心头怒火略减。

“好吧,这件事先搁一边。”

“但老四,这事你不说明白,你记住,我绝不会放过你!”他语气中怒意仍未散尽。

朱棣不敢吭声,羞愧地低着头站着。

这时朱柏插话:“父亲,我们还是快些进城吧,现在城中一定已经大乱,再不掌控局势,后果不堪设想。”

朱元璋微微点头,然后狠狠瞪了朱棣一眼:

“起来吧。”

朱棣惊慌地起身,一句话都不敢多说。

这时朱元璋像是想起了什么,抬头看向朱柏。

“那个正统皇帝,叫什么名字?”

“朱祁镇。”朱柏如实作答。

“朱祁镇?”

朱元璋与徐达等人互相看了看,眼神各异。

众人此刻都明白了一点:这位所谓的正统皇帝,确实是朱棣一脉。

徐达看向朱棣的目光中,不自觉添了几分复杂的神色。

朱元璋目光微颤,神情震惊,仿佛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幕。

“难道棣儿真当了皇帝?”

他低声说着,又忽而笑了出声,笑声中带着讽刺:

“高瞻祁见佑,厚载翊常由……”

笑声戛然而止,脸色骤变,语气严厉:

“所有人都跟我立刻前往大殿,不要在这浪费时间!”

一听吩咐,所有人立即赶往大殿,无人敢拖延。沿路引来许多守城将士注目,起初心中疑惑,后来看到朱棣年轻模样,马上反应过来。

守军欣喜落泪,纷纷跪地高声呼喊:

“太好了!太宗皇帝回来啦!”

“大明有希望了,真是天意啊!”

朱棣满脸惊异与慌张,不知该作何回应。当他听到有人喊他“太宗皇帝”,内心震撼,好似浑身被灼烧一般痛苦。做皇帝也许对别人而言是无上荣耀,但对朱棣来说,只是一种重压。

朱元璋冷漠说道:

“这太宗皇帝,果然威风。”

“爹,我真的不知这是怎么一回事,听我解释!”

朱棣神色慌张,眼中满是焦急,几乎落下泪来。

他的内心充满困惑与疑惑,脑海里不断翻涌着一个又一个问题。

“我怎么就稀里糊涂当上了皇帝?怎么会变成永乐大帝?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回事?”

他试图向朱柏询问更多,可朱柏始终紧闭嘴唇,一句话也不愿透露。

这一路上,无论他们走到哪里,将士们一见到朱棣就立刻下跪,称他为太宗皇帝。这称呼使朱棣内心更加惶恐。朱元璋听到这些话时更是眉头紧皱,脸上写满了震惊与复杂的情绪。

也有官员注意到了朱元璋现身,惊讶得说不出话来。

沿途下来,朱元璋听得最多的就是“太宗皇帝”这个词。

这个所谓的“太宗”,不是自己看中的嫡长子朱标,竟然是一向被自己视为顽劣不驯的四子朱棣。

“小十二,你早就知道了,怎么就不跟我说?是不是非要我惊掉下巴才高兴!”

朱棣满脸苦涩,心头将朱柏悄悄骂上了数百遍。

原本他只是陪着父亲前来,准备看哥哥出丑。却没想到事态竟然会演变成如今的模样,险些让他直接崩溃。

“快,立刻前往大殿!”

朱元璋长出一口气,迅速做出决定,命人通知耿炳文入城戒备。

他吩咐耿炳文:“你立刻调兵,守住各处城门,瓦剌若至,立即禀告我!”

耿炳文点头领命。守城本就是他所擅长,自认为这次任务不难。

他一声令下,军队立即分兵前往各城门进行防务。

朱元璋则带着朱棣与朱柏几人迅速赶往奉天殿。

……

此刻的京城奉天殿内已然乱成一团。

群臣惶恐,惊怒交加。

原因是,一个惊人消息席卷全国:敌军不但虏走了当今皇帝,还在土木堡歼灭大明整整五十万精锐!

这样的冲击让人难以消化。

第二十二节

殿中议论纷纷,朝臣惊惧交加,乱作一团。

只有杨士奇三人默默伫立,没有言语,而其他人全都方寸大乱。

……

此时的孙太后坐在龙椅一旁,已是心乱神迷,思绪全无。

这一切发生得太过突兀,远远超出她的承受范围。

她的亲生儿子——现今皇帝,居然被外敌劫走,这件事仿佛尚未在她的脑海里落地生根。

也就是在这个当口,众人目光纷纷锁定在一个太监的身上。

这位宦官全身哆嗦,连话都不敢说,面露极度惧怕。

他便是权宦王振的养子——王直!

大臣们一看,顿时有人愤怒喊出:

“大难源于王振胡乱指挥,眼前之人便是王振的义子!”

一时间,大臣们纷纷痛斥怒斥。

群臣齐齐盯着王直,怒目而视。

“这畜生,立刻诛杀!诛!诛!”

“全是因他养父误国,致使我大明陷入如此绝境。”

“斩了他!灭了此獠!”

百官一拥而上,将王直死死按在地上。此刻的王直,仿佛成了导火索。

鲜血从他口中喷出,染红了整座大殿。这个可怜的太监,连一句话都未说完,就被众人活活 **。

王直双目圆睁,满脸不甘,死不瞑目!

这位曾拜王振为义父的宦官,最终惨死在群臣手下。

众人顿感大快人心!

只因往日他们饱受王振欺压,王振得宠于朱祁镇,群臣被压制不说,还得巴结他,委屈早已积压。

如今终于能一泄心头之恨,何其痛快!

有人还想上去再踹几脚。

“够了,住手!”

“这个时候,还内斗吗?”

端坐在龙椅上的孙太后终于开口。

她神情疲倦,眼中满是无力。

众人见状,都不敢再妄动。

孙太后扫视众人,沉声问道:“眼下局势危急,你们怎么看?该如何应对?”

群臣一时语塞,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所措。

忽然一人站出说道:“太后娘娘,越是危机时刻,越要沉住气。我已经命人速请于谦前来,他不日便可到达,也许只有他能解此困局。”

此时一言不发的杨士奇开口说话。

大殿陷入沉寂,所有人都沉默不语,心中回顾当日的情形。

那一天也是在这奉天殿上,于谦曾力劝皇上不可轻率亲征,然而皇上不听,执意率军出征,结果引发大祸——

土木堡之战,数十万大明精兵葬身沙场,天子也被掳去!

三代帝王积累的国力,毁于一旦。

当时唯有于谦站了出来,其他人全都默然。如今皇上遭此变故,众人才深刻体会到他当初见解之远。

孙太后突然想到于谦:“差点把他忘了,快请他进来。”

徐有贞静立人群一旁,默然不语。

当初朱祁镇亲征时,他是最积极支持的人。

当时,他还将矛头对准过于谦。

现在听说于谦将至,他的心中有些忐忑。

在场众人心里也清楚,此时唯有于谦,才是真正可托大任的人。

杨士奇暗自松了口气。好在之前曾替于谦求情,才使他免除大难,被派去烧制石灰。

否则如今局面,恐怕真无人能够化解。

时光流逝,正当众人焦急之际,

终于,脚步声由远及近,一位蓝衣身影走入大殿——正是于谦。

虽分开不久,但他看起来已有变化,面色疲惫。

这些天在石灰窑奔忙,令他愈发消瘦、脸色更黑。

只见他一步步走来,步伐沉稳了不少。

于谦踏入殿内,全场顿时鸦雀无声。

众人皆屏息不语,不敢多言。

于谦其人众人皆知——当初朱祁镇决意亲征,唯有他一人当场反对,也唯有他敢于站出来说话。

如今皇上战败被俘,恰应证了他当初判断的正确。

倘若当时百官肯听他一言,这场祸事本可以避免。

奉天殿内寂静如水,百官自动退至两旁。

众人凝视着他的背影,心底泛起自责与愧疚。

有不少人更暗自思忖:倘若当年能够坚定支持于谦,怎会落得今日土木堡惨败的结局?

于谦缓步上前,身着蓝色长袍,神色果决。

他望向孙太后,一一念出土木堡之战中殉国将士的姓名。

听着他的陈述,孙太后神色黯然。

心头也涌起一丝懊悔,若早知结果如此,当日就该重视于谦的意见。

但事已至此,眼下最重要的是设法应对。

“如今时局动荡,你怎么看?”孙太后看向于谦询问。

未等他作答,便有一人快步出列,正是朝中官员徐有贞。

只见他手执朝板,神色庄重地奏禀:

“太后娘娘,臣有一计,或可化解眼前的危局。”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