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文学
抖音热门小说推荐

第4章

踏入拙政园的门槛,仿佛一步跨入了另一个时空。门外是车水马龙的现代都市,门内却是静谧幽深、意趣天成的山水之境。一股混合着苔藓、古木和流水气息的清凉空气扑面而来,瞬间抚平了尘世的喧嚣与浮躁。

陈曦和林薇不约而同地放轻了脚步,降低了话音,生怕惊扰了这片凝聚了数百年时光与智慧的宁静。

“这和看图片、读资料的感觉完全不一样。”林薇环顾四周,眼中充满了惊叹,“身临其境,才能真正感受到那种…被精心设计过的‘自然’。”

陈曦已经举起了手持相机,他没有急于拍摄宏大的全景,而是将镜头对准了入口处一堵看似普通的白墙。墙上爬满了苍翠的藤蔓,光影透过枝叶的缝隙洒下,斑驳陆离,如同一幅活的、不断变化的水墨画。

“看这面墙,”他低声对林薇说,镜头推近,“没有复杂的装饰,就是粉墙黛瓦,但加上光和植物的演绎,就有了无穷的韵味。这就是极简的美学吧?”

林薇点头,走近细看:“计成在《园冶》里说,‘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拙政园就是把这句话发挥到了极致。你看,它没有刻意炫耀人工的奇巧,而是千方百计地模仿自然,甚至提炼自然,最终达到一种比自然更和谐、更有深意的境界。”

他们沿着曲折的廊道缓缓前行。每一步,眼前的景色都似乎在微妙地变化。透过一扇扇造型各异的漏窗——扇形、花瓶形、蕉叶形——外面的山水亭台被框取成一件件活的画作,步移景异,引人入胜。

“这些窗户不是随便开的,”林薇指着一个个漏窗,像个专业的解说员,“它们是‘取景框’,是画家的‘构图’。古人用这种方式,引导你的视线,控制你的游览节奏,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按照他们设计的最佳路线和视角来欣赏园林。”

陈曦恍然大悟,赶紧用相机记录下这些巧妙的“框景”:“怪不得我觉得怎么看都好看,原来每一步都在人家的‘算计’里啊!这心思太绝了!”

穿过回廊,眼前豁然开朗。一片开阔的水面呈现眼前,这便是拙政园的中心——远香堂前的大荷花池。池水清碧,倒映着天上的流云和岸边的亭台楼阁、嘉树奇石。虽未到荷花盛放的季节,但池面开阔,气象万千。

“借景!”林薇指着池水对面,远处一座巍峨的古塔恰好映入眼帘,仿佛本就是园中之物,“看!他们把远处的北寺塔‘借’进来了!打破了园墙的局限,让园外的景色也成为园林的一部分,空间感瞬间无限延伸了!”

陈曦顺着她的手指望去,果然,水中有塔影,塔在园外,意却在园中。他连连称奇,用长焦镜头拉近,捕捉下这“借景”的典范。

他们走走停停,时而驻足于小飞虹廊桥,看水中倒影与真实桥梁构成的完美对称;时而流连于听雨轩前,想象夏日雨打芭蕉的清音;时而在假山丛中穿梭,体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迂回曲折之趣。

陈曦的相机几乎没停过。他不再追求单一的“大景”,而是沉迷于捕捉那些构成园林美学的无数细节:

一块玲珑剔透的太湖石,其上的孔洞在逆光下宛如发光的水晶;

水中一群锦鲤游过,搅碎了一池亭台楼阁的倒影;

一扇雕花木门上,精致繁复的棂花纹样投下的阴影;

屋檐一角滴落的雨水,正好落进下方一只陶瓮中,发出清脆的“叮咚”声;

一位身着汉服的少女背影,恰好走过月洞门,人与景完美融合……

他拍得忘我,不知不觉已按下了上千次快门。

林薇则更专注于理解和解读。她坐在“与谁同坐轩”——一座扇面形状的临水小亭中,看着匾额上苏轼的名句“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感受着古代文人寄情山水、物我两忘的超然心境。

“我好像有点明白了,”她对着陈曦的镜头,说出自己的感悟,“苏州园林不仅仅是漂亮的风景,它更像是一个立体的、可以居住的、充满了隐喻和哲学的思想空间。”

“一池水,象征的是江湖四海;一座假山,模拟的是名山大川;一个小小的亭子,命名为‘与谁同坐’,探讨的却是人与宇宙的关系。古人把他们的人生理想、哲学思考、文学意境,全都融进了这方寸之地。在这里,自然、艺术、哲学和生活,是完全融为一体的。”

她越说越兴奋:“这个秘密就是:园林的本质,不是建筑,不是园艺,而是中国人独特宇宙观和人生观的物化表达!是‘天人合一’思想在最日常生活层面的实践!”

陈曦听完,若有所思地看着自己刚才拍摄的那些细节照片:“怪不得…我拍这些石头、水面、门窗、光影的时候,总觉得它们不只是它们本身,好像背后还有更深的东西。原来是这样!”

游览结束时,已是夕阳西下。金色的阳光为园林的一切披上了温暖的柔光,更显静谧深邃。两人坐在水边的石凳上,回味着这一天的收获。

“拍了这么多,”陈曦翻看着相机里的照片,感慨道,“感觉只是触摸到了它魅力的皮毛。每一个角度,不同的光线,不同的季节,它呈现的美都是不一样的。这真是一个挖不完的宝藏。”

林薇点头同意:“是啊。它需要慢下来,静下心,才能细细品味。就像品茶,急不得。”她忽然想到什么,笑了起来,“这和扬州沈师傅说的‘时间是最好的调料’,是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好的东西,都需要时间去沉淀,去体会。”

这时,她的目光被不远处一位正在写生的老人吸引。老人画的是园中一角,笔法精湛,但更吸引林薇的是他作画时那种极致的专注和耐心,一笔一划,一丝不苟,仿佛整个世界只剩下他和眼前的画纸。

那种专注于指尖、追求极致完美的状态,让她忽然联想到另一种闻名天下的苏州艺术。

“陈曦,”她突然说,“你知道苏州除了园林,还有什么最负盛名吗?”

“苏绣?”陈曦反应很快。

“对!以针代笔,以线代色,在方寸之间勾勒大千世界。那种极致的精细、耐心和艺术表现力,”林薇眼中闪着光,“和这园林艺术的内核,是不是很像?都是在一个有限的物理空间里,追求无限的精神意蕴和美学表达。”

这个联想让她兴奋起来:“我们明天就去拜访一位苏绣传承人怎么样?去看看一根丝线能精细到什么程度,去看看另一种需要耗尽时间和心血的‘指尖上的园林’!”

陈曦立刻被这个主意吸引:“太棒了!园林是宏观的‘造景’,苏绣是微观的‘绘景’。这个对比和联系肯定很有意思!说不定又能发现新的‘秘密’!”

夕阳的余晖将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走出拙政园的大门,重回现代街道,两人却都觉得心仿佛有一部分留在了那个山水之境中。

他们带回的,不仅是相机里上千张照片和一段段视频,更是一种对古人智慧的全新认知,一种对“慢工出细活”、“极致追求”的深刻体会。

而对明天拜访绣娘、探秘苏绣的期待,又将为他们打开另一扇通往江南精魂深处的门。那是一个比园林更加细微,却同样博大精深的世界。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