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文学
抖音热门小说推荐

第4章

第十七章 异国的尘埃与家书,千里外的牵挂

东南亚的太阳像是被谁打翻的熔浆,泼在工地上,连空气都带着灼人的温度。李建国摘下安全帽,额头上的汗珠汇成小溪,顺着脸颊往下淌,砸在沾满灰尘的工装裤上,洇出一小片深色的痕迹。他从帆布包里摸出皱巴巴的毛巾,胡乱擦了把脸,毛巾上立刻沾了层灰黑色的泥渍。

“李哥,歇会儿吧,这鬼天气,再干下去要中暑了。”旁边的翻译小陈递过来一瓶冰镇矿泉水,瓶身凝结的水珠顺着指缝往下滴,“供应商那边刚才打电话,说下午钢筋才能送到,咱们先去板房躲躲太阳。”

李建国拧开瓶盖,咕咚咕咚灌了大半瓶,冰凉的水滑过喉咙,才稍微压下些燥热。他抬头看了看远处高耸的塔吊,在烈日下像个沉默的巨人,吊臂上的油漆被晒得有些剥落。“再等等,把上午清点的钢管数量再核对一遍,别等会儿送钢筋的来了手忙脚乱。”

小陈叹了口气,没再劝。他跟着李建国在工地上待了三个月,早就摸清了这位“李主管”的脾气——认死理,干活较真,哪怕天上下刀子,该做的事也得做完。

两人蹲在钢管堆旁,李建国掏出磨损严重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着各种材料的型号和数量。他指着其中一行字对小陈说:“你看这里,上周送来的这批无缝钢管,合同上写的是Φ114×6,实际测量下来有几根是Φ114×5.5,虽然误差不大,但用在承重柱上肯定不行,等会儿供应商来了,必须让他们换。”

小陈凑近看了看,忍不住咋舌:“李哥,你这眼睛比游标卡尺还准啊?这0.5毫米的误差都能看出来?”

李建国笑了笑,手指在笔记本上摩挲着:“以前在建材市场待久了,这点猫腻瞒不过我。咱们干工程的,材料是根,根上出了问题,楼盖得再高也白搭。”他想起刚入行时,师傅总说“宁肯少赚一分钱,不能错用一根料”,这话他记了十几年。

正说着,远处传来卡车的轰鸣声,小陈眼睛一亮:“来了!送钢筋的车来了!”

李建国站起身,拍了拍裤子上的灰,把笔记本揣进兜里:“走,去看看。”

卡车停在仓库门口,司机是个皮肤黝黑的当地人,嘴里叼着烟,看到李建国,咧开嘴露出两排黄牙,用生硬的中文说:“李主管,钢筋送到了,签字吧。”

李建国没急着签字,而是爬上卡车,随机抽出一根钢筋,用随身携带的卷尺量了量直径,又看了看钢筋上的标号。他的眉头渐渐皱了起来——标号是HRB335,而合同上明明写着HRB400E。

“这不对。”李建国跳下车,把钢筋扔在地上,“我们要的是HRB400E,你送的是HRB335,型号差了一个等级。”

司机脸上的笑容僵住了,把烟扔在地上踩灭:“一样的,都是钢筋,能用。”

“不一样。”李建国指着合同上的条款,“HRB400E的屈服强度是400MPa,HRB335只有335MPa,用在主体结构上,承载力差太多。要么换符合标准的来,要么按合同赔偿违约金,你选一个。”

司机的脸色沉了下来,开始胡搅蛮缠:“我们老板说就这样送,你签不签字?不签我拉走了!”

“拉走就拉走,但耽误了工期,损失得你们承担。”李建国寸步不让,“我已经让小陈联系你们老板了,他要是想继续合作,就按规矩来。”

司机没想到这个中国人这么强硬,骂骂咧咧地掏出手机打了个电话,挂了电话后,脸色难看地说:“等着!我们老板说三天内给你换!”

“最好是这样。”李建国看着卡车扬尘而去,松了口气。小陈凑过来说:“李哥,你刚才那股劲儿,真把他镇住了。以前好多中国老板在这儿都被他们糊弄了,觉得差不多就行。”

“差不多可不行。”李建国擦了擦汗,“咱们出来干活,不光是为了挣钱,更是为了名声。不能让人家觉得中国人做事不讲究。”

回到板房时,太阳已经偏西,空气里的热气却没减多少。板房是简易搭建的,铁皮屋顶被晒得滚烫,屋里像个蒸笼。李建国脱了工装,露出黝黑的胳膊,上面有几道浅浅的疤痕,是刚来时不小心被钢筋划破的。

他从床底下拖出一个纸箱,里面装着王秀兰寄来的东西——几件换洗衣物,一包浩浩画的画,还有几袋家乡的茶叶。他拿起一张浩浩的画,上面画着三个火柴人,手牵着手站在太阳下,旁边歪歪扭扭写着“爸爸快点回家”。李建国的指尖轻轻拂过那行字,眼眶有点热。

手机在这时响了,是王秀兰打来的视频电话。李建国连忙接起,屏幕里的王秀兰刚洗完头,头发湿漉漉地披在肩上,身后传来浩浩的吵闹声。

“忙完了?”王秀兰的声音带着点疲惫,却很温柔。

“刚忙完,准备歇会儿。”李建国把手机架在床头的箱子上,让她能看到自己,“你呢?今天不忙?”

“刚下夜班,浩浩在跟邻居家的小朋友玩。”王秀兰理了理头发,“今天去超市,看到有卖你爱吃的酱板鸭,给你真空包装了两袋,明天寄过去。”

“不用那么麻烦,这边啥都有。”李建国嘴上说着,心里却暖烘烘的。

“啥都有也没家里的味道。”王秀兰笑了,“对了,浩浩今天在幼儿园画了幅画,说要给你看看。”她转身喊了声“浩浩”,屏幕里立刻出现个小脑袋,手里举着画本。

“爸爸!你看我画的奥特曼!”浩浩把画本凑到镜头前,画上的奥特曼穿着红色的披风,手里举着个大喇叭,“奥特曼在喊爸爸回家吃饭!”

李建国被逗笑了:“我们浩浩画得真好,等爸爸回去,给浩浩买个最大的奥特曼玩具。”

“耶!爸爸最好了!”浩浩在屏幕那头蹦蹦跳跳,不小心撞到了镜头,画面晃了晃,传来王秀兰的笑声。

李建国看着屏幕里的娘俩,心里像被什么东西填满了,暖暖的。他想起出发前,王秀兰帮他收拾行李,把浩浩的画一张张叠好放进箱子,说“想我们了就看看”。当时他还笑话她矫情,现在才明白,这些画是他在异国他乡最踏实的慰藉。

“对了,家里都好吧?张大妈他们没什么事吧?”李建国问。

“都挺好的,张大妈前几天还问你什么时候回来呢,说给你留了她腌的咸菜。”王秀兰说,“你在那边别太累了,注意身体,听说那边蚊子多,记得喷花露水。”

“知道了,你也是,上班别总熬夜。”李建国叮嘱道。

聊了差不多半小时,浩浩吵着要睡觉,王秀兰才挂了电话。李建国看着暗下去的屏幕,心里空落落的。他走到窗边,看着远处工地上的灯火,像撒在地上的星星。这里的星星和家里的一样亮,却照不暖心里的牵挂。

他从箱子里翻出王秀兰寄来的茶叶,用保温杯泡了一杯。茶叶在水里舒展开来,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是家乡的味道。他喝了一口,茶味微苦,却带着回甘,像极了现在的日子——苦是异国他乡的奔波,甜是千里之外的牵挂。

接下来的日子,工地上的活儿渐渐理顺了。李建国每天跟着工人一起上工,检查材料、核对账目,晚上就在板房里看合同、记笔记。他学会了几句当地的方言,能跟工人简单交流;知道了哪里的水果便宜,买了个大芒果寄回家,让浩浩尝尝鲜;甚至跟着小陈去了趟当地的夜市,尝了尝用香蕉叶包着的烤肉,味道很奇特,却没家里的红烧肉香。

中秋节那天,工地放了一天假。李建国早早起来,给家里打了个电话,王秀兰说正在包饺子,浩浩非要包个像恐龙的饺子,结果把面粉弄得满脸都是。李建国听着电话里的笑声,仿佛就在他们身边。

中午,周明请几个负责人去当地的中餐馆吃饭。餐馆老板是个福建人,看到李建国,热情地用普通话打招呼:“老乡,来尝尝我做的佛跳墙,正宗的家乡味。”

佛跳墙的香味很浓,李建国却没什么胃口。他想起以前在家,中秋节总会买个大月饼,一家三口分着吃,浩浩总抢着要带蛋黄的那块。王秀兰会炒几个菜,温一壶酒,说“中秋团圆,喝点酒暖暖身子”。

“建国,想什么呢?”周明给他倒了杯酒,“是不是想家了?”

李建国笑了笑:“有点。”

“理解,我第一次在国外过中秋,也想家想得厉害。”周明喝了口酒,“再坚持坚持,等这个项目做完,就能回家好好陪家人了。”

“嗯。”李建国点点头,举起酒杯,“谢谢周总照顾,我敬您一杯。”

吃完饭回到板房,李建国收到了王秀兰寄来的包裹,里面是一盒月饼和一件毛衣。月饼是浩浩爱吃的豆沙馅,毛衣是王秀兰新织的,针脚比上次那件毛背心更细密。他把毛衣套在身上,大小正合适,暖暖的,像被她抱着一样。

他拿出手机,给王秀兰发了张穿着毛衣的照片,配了句“很暖和”。没过多久,王秀兰回复了:“暖和就好,那边早晚温差大,别冻着。浩浩说月饼很好吃,给你留了一块,等你回来吃。”

李建国看着消息,眼眶有点热。他走到窗边,看着天边的月亮,又大又圆,却没家里的亮。他想起小时候,奶奶总说“月亮照着的地方,都是家”,那时他不信,现在却宁愿相信是真的——这样,他就能透过月亮,看到家里的灯光,看到娘俩的笑脸。

日子在忙碌中一天天过去,转眼就到了年底。李建国算了算,这大半年攒的钱,加上预支的工资,差不多能还清剩下的债务了。他把这个消息告诉王秀兰,电话那头的她沉默了半天,才说:“太好了,建国,我们终于能松口气了。”

“等我回去,咱们就换个大点的房子,带阳台的那种,给浩浩弄个画画的角落。”李建国说。

“好啊。”王秀兰的声音带着笑意,“我已经看好几个小区了,等你回来咱们一起去看。”

买好回国机票那天,李建国把板房里的东西收拾了一下。大部分东西都留了下来,只带走了笔记本、浩浩的画,还有那件毛衣。他看着空荡荡的板房,忽然觉得这大半年像场梦。梦里有烈日下的钢筋,有听不懂的方言,有对家的惦念,而梦的尽头,是越来越近的归期。

出发前一天,李建国去了趟当地的超市,给浩浩买了个会说话的奥特曼,给王秀兰买了条项链——比上次那条贵点,他想让她高兴。

坐在回国的飞机上,李建国靠在窗边,看着下面越来越小的城市,心里既期待又忐忑。他摸出钱包里的全家福,照片上的浩浩笑得露出两颗小虎牙,王秀兰的红裙子在阳光下格外鲜艳。

还有三个小时,就能到家了。

飞机穿过云层,阳光透过舷窗照在照片上,暖洋洋的。李建国的嘴角忍不住上扬,他仿佛已经闻到了家里红烧肉的香味,听到了浩浩喊“爸爸”的声音,看到了王秀兰站在门口等他的身影。

异国的尘埃终将落定,而家的暖意,才刚刚开始。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