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文学
抖音热门小说推荐

第3章

游山县的晨雾溽热黏稠,缠绵在红岭乡青翠的山坳里。林溪被高亢的鸡鸣和沙沙的扫地声惊醒。乡政府是座斑驳的三层小楼,白墙剥落处露出青砖,院角榕树的气根如老者胡须般垂落。

清晨的院子里,一个身材清瘦、穿着熨烫平整的白衬衫的中年男人正在慢慢踱步,手里拿着保温杯。这便是王乡长,约莫四十五岁,戴着金属框眼镜,气质儒雅,不像个乡镇干部,倒像个教书先生。他看见林溪,微微颔首,语气温和:“林溪同志?欢迎来红岭。生活还习惯吗?有什么困难可以直接找办公室。”

她推开二楼宿舍的门,南方特有的潮气扑面而来——混合着霉味、蚊香和洗衣粉的味道。铁架床、旧书桌,只有一台嘎吱作响的旧风扇对着蚊帐慢转,驱不散五月的闷热。

党政办公室里,主任老张从老花镜上方瞥她一眼:“林干部?今日跟王姐落村,去坳背村睇睇危房改造。路唔好行,换上这双鞋。”他用脚推来半旧的解放鞋。正说着,一个洪亮的声音从门口传来:“老张,又在那吓唬新同志呢?”

来人正是乡党委张书记,约莫五十七八岁,皮肤黝黑,笑容爽朗,眼角的皱纹像刀刻般深刻,一身洗得发白的蓝色夹克,脚上蹬着沾着泥点的皮鞋,一看就是常年跑田坎的老乡镇。他拍拍林溪的肩膀,力道不小:“小林是吧?别怕,红岭这地方,待久了你就知道,穷是穷,但人实在!有啥不懂的,多问老张,多问王姐,多下村里转转,比啥都强!”

初来乍到的十个年轻人挤在办公室里,带着新鲜与忐忑。扶贫办的赵鹏皱着眉研究复杂的系统录入;农技站的刘薇脸上带着未适应烈日的红晕;民政办的小李反复核对低保名单。他们用天南地北的口音交流着困惑。

盘山水泥路狭窄颠簸。王姐车技娴熟,载着她在山间穿梭,大声介绍:“咱红岭是‘七山二水一分田’!穷就穷在这山坳坳里!你看那油茶林,系宝贝!就系路唔通,好东西运唔出去!”

坳背村的土坯房多已破败,黄泥墙面开裂,瓦片稀疏。老人们坐在门槛上抽水烟,用急促的客家土话交谈,好奇地打量她们。

五保户陈阿婆家的夯土墙裂开能塞进手指的缝。王姐用半生不熟的土话问情况,林溪快速记录:“西墙开裂超五厘米”、“雨季严重渗水”。

回程时摩托车陷进红泥坑。两人推车,泥点溅了满裤腿。王姐哈哈一笑:“这就对了!在俺红岭,脚上唔沾红泥巴,都唔算自家人!”林溪看着狼狈的裤脚,城市里维持的“体面”被这粗糙真实的泥土击碎,心里反而生出奇异的踏实感。

党政办的日常被琐碎填满。她最怕写材料,初稿总被老张批“学生腔”、“吊在半空中”。

“林干部啊,”老张嘬着牙花子,“你写‘加快推进人居环境整治’,老乡听得懂?要写‘村村通水泥路,家家改卫生厕,垃圾莫往河哩倒’!张书记常说的,干活写文,都得接地气!”

她把这话听进去了。再去村里,笔记本多了“莳田”、“割禾”、“沤肥”这些词,甚至学几句土话:“食朝唔曾?”写材料时,“完善基础设施”变成“修通最后三公里断头路”,“发展特色产业”写成“让茶油、笋干卖出价钱”。

王姐拍她肩膀:“有进步!像俺红岭人讲的话了!”老张吐出口烟:“总算有点泥腥味了。”有一次交材料时碰到王乡长,他仔细看了后温和地说:“小林,思路很清晰,结合了专业,很好。继续深入调研,把群众的真实想法反映上来。”

乡镇夜晚闷热潮湿。林溪常加班写材料。为写乡村旅游报告,她卡壳了。走到院里,碰见张书记也刚从村里回来,端着大茶缸在榕树下乘凉。“咋了,小林,碰难题了?”听了她的困惑,他呷了口茶:“别老盯着上面那些词儿!多想想村里有啥宝?老手艺、老故事、好风景,这不都是宝?把这些宝贝擦亮了,让人愿意来,就是好文章!”

她深吸带草木清香的空气,翻开走访笔记:“老篾匠手艺快失传了”、“村口古榕几百年了,细鬼子爱在底下耍”、“山后背杜鹃花开得好看”。看着这些鲜活细节,灵感涌现。她不再堆砌术语,而是写:“保护老手艺人,开发竹编体验”、“以古榕为中心修广场,讲‘伯公树’故事”、“规划杜鹃花海徒步路线,办摄影节”。

报告写完时天已泛白。王乡长看了后点点头:“很有创意,结合实际,数据再夯实一下就更好了。”张书记则直接得多:“这路子对!就按这个思路,搞!”

王姐眼睛一亮:“哩个好!有画面!”老张点头:“唔错,晓得用俺红岭的‘古’讲故事了。”

林溪低头笑,看见指甲缝里洗不净的红泥。这泥土的颜色,比任何昂贵颜料都让她安心。

周末散步,碧绿水稻田旁,骑摩托的老乡用口音招呼:“林干部,食昼唔曾?”

她挥手,看田里劳作的农人、远处炊烟,心里关于“成长”的概念渐渐清晰——不是变得耀眼,而是沉入红岭泥土,听懂客家话,读懂炊烟。

夜半梦回,冰冷过往偶尔袭来。但醒来时,窗外乡政府的灯还亮着,笔记写满待办事项。

她知道脆弱卑微的自己并未消失,但正被红岭的湿润空气、温热红泥、淳朴乡音和亟待解决的具体现实,滋养出坚韧根系。

速写本上,夜色中的乡政府小楼旁有一行小字:“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光在笔下,更在脚下红泥里。”

笔尖落下,南风吹过榕树沙沙作响,带来湿润的泥土气息。那十个年轻人的身影,如散入红岭土壤的种子,即将在这片土地生长出不同故事。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